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是一篇材料作文。很多人看了材料后,都大呼熟悉,也深感庆幸。
考卷中材料的内容是: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一段话在前段时间播出的《觉醒时代》里曾经出现过。
想来考这套卷子的考生都写得很好,也祝愿大家都写得很好。我看完材料后,脑海中产生的标题是本文的标题。
正像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的身体也都不相同,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但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完美的身体,这个想法可能是一致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个人的理念和采取的行动又是不同的。
季羡林的长寿的秘诀是“四不”,即不运动、不挑食、不嘀嘀咕咕和不让大脑停止思考。
活了102岁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与季羡林不同,他的秘诀是“坚持跑步”。侯老长年坚持运动,跑得动时跑,跑不动时散步。
被钱钟书称为“真奇才”与“真正的小说家”作家罗洪,则是把季老和侯老的秘诀进行了综合,他的养生法则可以总结为“四动”,即动手动脑,动手动脚。他也在动中活了107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对的,只有适合的。”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健身之法,长寿之钥。他们不与别人相同的习惯和秘诀,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最好法宝。
反观在我们身边,常看到一些走路都困难的“过劳肥”,在拍片现场猝死的“明星”,在网上做吃播而过早离开人世的“网红”,深陷手机或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网瘾者”……
他们给人的印象和感觉是爽的、酷的,但对于自己的身体来说,他们的方式则是在摧残,也可以说是在竭泽而渔,是“滥用其强”,最后的结局,自然也就是“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甚至早夭。
人们有个形象的比喻,身体是“1”,其它都是后面的“0”,只有“1”存在,后面的“0”才有意义,越多数字才会越大;如果“1”不存在了,“0”就是“0”,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做一个幸福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