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指的是人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时,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
这个概念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世纪提出来的。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这些特殊职业者在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经常忘记时间及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他们非常享受工作带给他们的乐趣,而所得到的报酬却极少或没有报酬,这种由全神贯注而产生的状态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为心流体验。
心流绝不仅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它更是通往幸福的钥匙,可以让人体会到幸福。
米哈里本人亲身经历了人类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以及人类科技、资讯和财富的大爆发。可是他发现,人类并没有因为更富有、更智慧、更科学而变得更幸福。于是,他开始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并决定向最优秀的人发问。他采访了数百位艺术家、企业家、运动员、医生,他们都是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这些人都向米哈里描述了一种奇妙的心理状态。
当米哈里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展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甚至是偏远山区的老妪、纳瓦霍族的牧人时,他发现大家都有这种体验,连描述的词汇都大致相同。
他将这种最接近于幸福的体验称为最优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学习是一件需要集中精力去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人这种心流的状态,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高效的学习,还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幸福感。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进入心流的状态呢?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
要素一:明确的目标
当孩子觉得无事可做时,他的精神涣散,如果目标清晰,他的内心就是明晰的,也有了学习的动力。
一名网球选手总是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那就是把球打回到对手的球场上。每次击中球,他都知道自己做得很好。棋手的目标同样很明确,就是在对方得手前先将他的军。
当然,如果选择的目标微不足道,不用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那成功的乐趣也同样几乎为零。比如,假设我的目标只是每天有吃有喝,我每天都会发现自己成功了,但这并不会使我特别快乐。相比之下,历经千辛万苦,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则会让我欣喜若狂。
在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引导孩子做一个有短期规划及长期规划的长远目标。
比如,如果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我们要鼓励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数学也能考得不错,这个就是长远的目标。在完成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月考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通过阶段性提升的方式让孩子一点点向目标前进。每当他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他就体验到心流带给他的成就感与征服感。
要素二:挑战与能力相匹配
如果挑战难度和能力不匹配,则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个人的技能高,而面对的挑战难度较低时,孩子就会感到很无聊。
比如,孩子从小就上英语课外班,当英语学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对学校教的英语就没太大的兴趣了,上课的时候很难认真去学。
2.个人的技能低,而面对的挑战难度也低时,无法让孩子产生持续上升的心流。
比如,孩子因为没有接受很好的学前教育,造成上小学之后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学习效率低。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为孩子制定了比较低的学习目标,因为害怕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敢逐步提升学习目标的难度。让孩子一直面对低难度的挑战,那么孩子就只能挑战一些自己有把握去做的事情,对稍微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就不敢去尝试挑战,从而无法产生持续上升的心流。
3.个人的技能低,而面对的挑战难度高时,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感。
比如,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他可能会比较焦虑。因为他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可能不足以支撑他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想要帮孩子找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合理挑战,需要父母在平时多关注孩子,通过与老师沟通及亲子之间的智力小游戏,来判断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水平,然后根据孩子的能力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挑战,并且要制订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难度递增计划。
要素三:获得及时的反馈
及时的反馈能让人马上知道自己完成得好不好。
热爱自己工作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接受回馈的:学生的上课姿势、脸部表情,以及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课堂练习的情况等。这些都会给老师最及时的反馈,老师也能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上课的节奏和内容。
同样地,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中也能不断地接受回馈:患者的姿势、脸部表情,以及患者声音中的迟疑、治疗时所提供的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医生评估治疗进展情况的重要线索。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不断地接受正向的反馈呢?
以做数学练习题为例,当我们在辅导孩子做习题的时候,如果孩子一开始解题的思路是错误的,我们不要去打断他,等到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再适当地介入,对孩子说:“你的这个思路很棒,但是在这道题里不太适用,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从别的角度去解题。”
当孩子意识到错误,在父母的引导下选择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时,他会很开心。如果后续的步骤里还是出现了错误,那么我们要继续鼓励孩子:“你看,这一次你比之前进步了很多!解题思路正确了很多,并且前面的几个步骤也都答对了,我们只要把这几步算对,这道题就被你攻克了!”
这种让孩子不断地感知到自己是在进步、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的及时反馈,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继续挑战的动力。
要素四:全神贯注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大多数工作和普通的家庭生活要求都不及心流体验那么高,也不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因此焦虑才有了可乘之机。这就导致在一般状态下,我们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精神能量时常被中断。
一个喜欢坐船旅行的朋友曾经跟我说:“在船上,纵然有很多不适应,但是所有现实中的忧虑都会随地平线逐渐远去而抛在脑后。一旦到了开阔的海上,什么都不会去想。”
其实这也是全神贯注给人带来愉快体验的结果。为什么身处大海之上可以帮助他屏蔽其他杂乱情绪的干扰呢?因为大海之上除了海平面,没有其他的事物可以分散人的注意力。
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纯粹、舒适的学习环境,那么就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屏蔽他脑海中的其他杂乱思绪,也可以隔断外界对孩子的打扰。
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上提升听课效率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
首先,孩子在上课前一定要对即将上课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预习,知道老师大概会讲解哪些知识点,自己有哪些疑惑,听课的时候要带着困惑去听。这样做,实际是完成明确目标这一步的工作。
接下来,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认真听讲,重点关注老师是如何解答自己疑问的那一部分内容,总结与疑问相关的例子。这样做可以确保孩子的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而不至于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要能够感受到有一定的任务难度。如果孩子经常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过于简单,则很容易感到上课无聊;而如果孩子经常觉得任务难度过大,通常会比较焦虑。因此,学校分层教学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步骤家长做不了,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做,那就是提供一个“脚手架”“一个梯子”,给予孩子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学习,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孩子需要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以做练习,回答老师的提问,以及老师点评等形式获得同伴和老师的反馈。这些过程都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及时而有价值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
了解了达成心流的四个关键因素,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将心流的四个关键因素告诉孩子,让孩子多实践,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对于偏低龄的孩子,家长可以参考孩子的特点,运用心流法做一些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