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的领域转向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探索,在听了多个专家的讲座,深刻体会到了“教无定法”的内涵,没有哪个专家能告诉你只要你家孩子这样这样,以后就能这样这样。最懂孩子的就是父母。参访了多个优秀学校后,也深刻意识到学区房和经费充足的好处,我们物欲低吃饱喝足即可。但好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本身就带有筛选机制。高昂的学费或学区房就是敲门砖。
当然,也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多个可能性。以前觉得好的学生,就应该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虽然嘴上说,上学不是唯一的道路,但内心觉得这句话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安慰剂。当我了解了国外一流大学录取的标准后,意识到学习只是评估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一个人全面的发展。
在一次高校老师的研讨会中,老师们提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大家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洽力、创新性、与人工智能合作、爱的能力”等等几十条,但没有一条与学科有关。那么,当我们在逼着孩子将各学科卷子练到优秀时,我们是否有考虑自己是追求高分,还是培养孩子的能力?
在听很多高中老师讲学习好的学生受不了退步的打击,选择极端的方式自我伤害;听身边的朋友讲小学的孩子厌学,我愈发觉得相比于学好习,爱学习变得更加重要。相比于爱学习,孩子本身对生活对一切未知好奇更重要。然而,一个深耕基础教育多年的老师提醒我,“是很重要,在这个环境下,学习也得好呀。”
是呀。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资金,如何科学育儿,我还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