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之一:皇甫嵩。
复姓少见。印象比较深刻是他真的很能打仗,比董卓还能打。
中平五年陈仓之战,
董卓说: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陈仓不保,我等全灭。
皇甫嵩说:陈仓虽小,城守固备…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救什么救!
果然陈仓八十余日,城坚守固,敌众疲敝四散。
董卓说:穷寇莫追啊
皇甫嵩说,所击者疲师,非穷寇,打!
果然大捷。
兵书就这么点,倒背如流了,按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下品可能是赵括,中品比如董卓,上品就是皇甫嵩。
哲学,政治,心理,你得有个广度,才能对几万人的去从,生死负责。
坊间有歌: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有人对皇甫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他说:“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确实是磊落行事的君子。但磊落了,便受掣肘。
董卓打仗不如他,风评又不如他,很忌恨他,得势之后阴他下狱。
董卓回长安时为了羞辱皇甫将他释放出狱,百官迎谒,中丞以下皆跪迎。
皇甫跪拜董。
卓拍拍他的手,说:义真你真的服我了吗?
义真是皇甫嵩的字。他有忠于汉室的义,有堪比韩信的真本事。却被屈辱至此。
宋代有个不出名的诗人叫陈普,特喜欢咏史,一百多首咏史诗,咏完孟子咏曹操,他咏了一首皇甫嵩---
忠臣如梦复如痴,不遣张温独失机。
为问义真何面目,洛阳宫殿作灰飞。
意思是董卓为了看到皇甫嵩的下跪时的面目,兵戎毁尽长安。
就好像说那香港沦陷战火倾城是为了成全白流苏的爱情。夸张荣辱,却更显凄凉。
要我说,无问义真何面目,已道家国非长安。
乱世,容不下佳人,容不下君子。
群像之二,校尉沮儁
不管是董卓传还是曹操传还是荀彧传,汉献帝的存在感都是非常低的。但是忠于这个傀儡皇帝的人,和忠于董卓的人一样,都一样用命去效忠。
董卓被诛杀的时候,他的主簿田仪,和仓头都扑过去抢董卓的尸体(仓头就是仆人)。前赴其尸。
沮儁作为护卫,护着汉献帝从董卓余部李傕的追杀中出逃,西归长安。
一路艰难,沮儁被创坠马。傕谓左右:尚可活乎?儁骂之:汝等凶恶,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被杀。
仅二十余字,在厚厚的后汉书里,沮儁只占了二十余字。却,很够了。
群像之三,乱汉的董卓
在细细地翻看董卓传之前,我印象中这个人的名字,第一我知道他很胖,因为死的时候有人在他肚脐眼上插了根蜡烛,人膏为油烧了几天几夜,第二他和貂蝉之间的风流韵事,给后世的三流杂志提供了无限素材。
董卓字仲颖,这个字挺秀气的。发现很多古人的字都有‘仲’或者‘子’,董卓他在家里应该是排行老二。仲是第二的意思。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
结交了那么多豪杰,有人来投奔董卓,董卓杀耕牛,与共宴乐。农耕时代的耕牛那相当于现代滴滴快车师傅的车子啊,属于安身立命的东西。杀了请人吃饭作乐,可见重义气之甚。
义气和承诺在旧时是一种势力和规矩。我记得老人跟我讲乡里70年代时候,有个人物有些派头,朋友来了看到其家中墙上的总电开关盒称赞不已,当时是买也买不到的,这人承诺去通关系给朋友搞定。未曾想关系没到位弄不到,隔天这人把家中的开关盒折下来给朋友送去了。只余墙壁上一个窟窿。差点把他老婆气死。
也没亏,后来这些豪杰们从各地搜刮了几千头各种牲畜送给董卓。羌中就是现在的青海,西藏,川北,多牛羊,牲畜是家当。董卓性粗猛,适合此地民风,一夜暴富了这是。
董卓以良家子身份入羽林郎。开始打仗。一贯的风格,打胜仗得的赏赐全都分了,自己一文不留。
汉末,反的人真多啊。
汉朝的边疆反正是不稳的,西域及匈奴,就像班超说的,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朝廷于是重用董卓,打了几场仗
- 羌人和群盗的反叛,张温和董卓本来是打不过的,“辄不利”,却,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敌军营,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无心恋战之下,董卓大破之。
- 友军猪头,被人堵了粮道。董卓在所要渡过的水中截水修筑水堰,假装要捕鱼的样子,暗中令军队从堰下过河。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封候,邑千户。
- 所谓的汉阳王国,董卓和皇甫嵩一起打赢了几次,韩遂内部又争权夺利了几次,便也分崩离析了。
作为一个统将,这会儿有老天帮忙,粗野了点,但还是有谋的,捕鱼逃命这条计策不错。所以六年之后的董卓,便有底气不肯应皇帝的诏书了。
第一次皇帝叫他进京,他说: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
这种语气真的很敷衍,没吃的啊,老婆孩子不让走啊,那帮胡人太凶恶了,我管不太住啊,我想想还是先留下来了哈,有什么变化我一定汇报。
第二次灵帝病了,再次下诏,这次皇帝诏书直接叫他交兵权给皇甫嵩,他拒绝得很是坚定。毕竟,这天下太乱了,谁做主子还不知道。
灵帝死,董太后呼董卓入朝。汉书里没有写董卓和董太后的关系,只是带了一句“卓自以为与太后同族”。我也只能一脸懵逼看董太后召来的董卓把汉朝往死路上使劲推了一把。从某种意义说,后宫不干政,真的是有历史原因的。
PS,武则天太少了,多几个,看人家什么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斯图加特的安妮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不要吕后那种,做都做了,直接称帝不香么。中国女人还是不够….strong.
以上属于胡扯。
董卓的残暴荒淫,大概已经被现代的各种小说和电视剧脸谱化了。
譬如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
譬如卓施帐幔饮设,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未及得死,偃转杯案间。会者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诸将有言语蹉跌,便戮于前。
翻译起来很吓人,残忍之度,直追那纣王的活剖孕妇之腹验男胎女胎。
以杀戮为乐,用心理学讲,董卓是个妥妥的反社会人士,精神病啊。
反社会人格并不代表他没理智。书上写,
“虽行无道,而擢用群士” 司空,尚书,侍中,长史,刚上位,他用的都是中正之名士,“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行伍出身,跟着董卓打仗的亲信们,反而“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所以,其实董卓,至少,他明白治理国家和攻城掠地是两回事。
但从他非要皇甫嵩给他下跪就知道,他的个性,并非涵养气度的帝王之相。
过不久,董卓要迁都,几位名士重臣都“固”谏之不应迁都。董卓大怒,他说:卓初入朝,二子劝用善士,故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然后就把那二位大臣给杀了。杀了又后悔了,把另外的几位谏言大臣给提拔成光禄大夫。
一看就是做的表面功夫,骨子里一介莽夫。
一言不合,就杀。杀了又怀柔。
符合人物个性,性粗野。这种人,现在也有。要当大哥,要被供着。把别人都当傻瓜。
若是再给他尝到权利的甜头,烟花一样,有多迅速上升,就有多迅速跌落。
然后就是迁都。
西汉末长安避赤眉之乱,迁洛阳。西京长安城焚灭无余。
东汉末董卓徙尽洛阳百万人往长安。东京洛阳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受不了了,也有人反。
董卓对待俘虏,“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
我特地查了一下,热膏,就是热油。活活烫死。
董卓是吕布杀的,这一段范晔写得很精彩,像看小说。
比如有人把吕这个字写在布上面,负布而行。董卓不理。
比如董卓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阻之,董卓非要更衣。
比如到门口了,董卓的马死活不走,(话说这马是不是龙三太子变的,知道前面是陷井)。
吕布劝其进,然后便是刺杀,一击不成,卓大骂:庸狗敢如是邪!
董卓死后,他的部下疯狂杀人,吕布是并州人,他的部下把军队中的并州人都杀了。
有时候读史也读得很绝望,要对生命有多大的仇恨漠视,才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杀人要诛连,仅仅因为籍贯相同就把并州男女几百人杀了。
杀人方式,用炮烙,烹煮,热膏,腰斩,车裂….
虫灾,洪涝,干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真正把人当刍狗,做绝的,是人类自己吧。
我觉得董卓死后,汉朝才是真正乱了。
董卓的部下,是真正跟着董卓的一群人。
李傕,郭汜这些人,带着大军压至王城。彼时吕布战败逃走。他们便质问王充,就是和吕布合谋诛灭董卓的宰相,“太师(董卓)何罪之有?“允皱着眉头下了城楼,数日后被杀。
然后他们收董卓焚尸之灰,合敛一棺而葬之。
书日: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我觉得范晔写这段是真恨透了董卓吧,死了,烧成灰了,老天还要雷劈,水淹。所谓天地不容,大概如是。至于真假,谁知道呢。写书的范晔是儒生,儒家一向就是选边站队正统王朝的,就容儒生们发挥一下对于董卓这样的人的痛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