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分级提问,从认知角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班级教学形式下,是一个进行分层教学的好工具。当老师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后,学生的回答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二种性质:正确与不正确。老师在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继续追问呢?
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老师接下来应该确认或让其他同学评价他为什么对,还可追问学生是怎么思考的。当然关于这一任务还可以其它关联性问题。
而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可分三条路径引导学生思考:一,确认学生错在哪里;指出正确答案是什么;二、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对正确答案的解释是什么;三、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是否正确;补充或找出新信息。
从上述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看出,又生成了多个新的学习任务,老师可根据其难易程度,指定给具有相应水平的学生也包括或回答者本人。这样同一个问题就可以实现分层教学。尽量少提事实的性问题,切忌提口头禅式的"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无意义问题。
第二个方法叫应用新知,来看下面的情景熟悉吗?"同学们听懂了吗?"
"听懂了."
"好,下一个问题."
阶段一:老师讲解示范,总共呈现了5个有意义的知识单位或动作序列,学生在观察理解中看出了其中4个。
阶段二: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进行再现,老师在观察思考发现只呈现出4个单位结果,回忆起自己应该是讲的5个单位的内容,于是就发现了学生的错误点。
阶段三:老师再次讲解,着重将学生出错部分的知识加以强化。学生再次观察思考,听明白了5个知识单位,回忆刚才自己只说出了4个,于是就发现自己的错误点,确定下次不会在这个点出错了。
这一个过程在学习理论中叫应用新知,无论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它都是 新知学习环节中的最一步。让接收能力弱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理解的,让理解力强的学生把解题过程再推演一次。只有经过原文、原意、原式的再现,老师才能判学生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才能确定自己是真懂了还是以为懂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同学们听懂了吗?"
"听懂了."
"听懂了把刚才的内容说一遍 / 把刚才的原式写出来."
如果是接下的学习内容与此相关,那么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后续教学基本无效的,学生似懂非懂,老师不停补充,师生"合作",看起来是把问题都解决了,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嘴"上懂了,"手"上却不会,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