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于悦读
前几天,朋友的幼儿园举办了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感觉非常有意义。
老师们首先教大班的小朋友包粽子,然后再带领小朋友们去给附近的社区、派出所送送粽子,同时说些祝福的话。
看着叔叔阿姨收下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小宝贝别提有多开心啦,他们的快乐也感染了许多人。
印象中,传统的端午节已经离我很远了,很遥远了。只留下些残缺的记忆。
儿时在家乡,虽没有特殊节日里的习俗,但包粽子是一件盛大的事情。其中,每道工序都很走心。
苇叶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优质点的叶子宽大又好包;劣质点就又窄又不好使了。
洗苇叶也是大工程,先浸泡在大盆中些许时间。然后,将那一摞摞的苇叶,一个一个用手捻开来洗。
洗时需当心,不小心的话会被锋利的叶边划破手指呢。
老家人口数量颇多,每家基本在四个以上,与我同龄中,七口之家也是有的。
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几乎家家都要包很多很多粽子。家家户户包粽子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苇叶准备就绪后,开始泡米,有江米的、高粱米的,再掺一些颜色不一的大豆和红枣。那个年头,物质依然匮乏,这包粽子的食材是很吸引小孩子的。
我好像从没有动手包过粽子,只在一旁看过奶奶和妈妈包。
那手法跟变戏法似的,这边我看得眼花缭乱的,那边一个粽子已经成形了。
工具有筷子,还有妈妈针线活用的顶针,很神奇吧,居然不用线绳捆。
跟现在市面上卖的不一样,个头、形状也不同呢。家乡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较大;外面卖的是四个角的,较小些。
两种口味,两大盆的苇叶,两三个人都要包多半天的。
待到下午,就到最后一道工序了。将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摆放在大铁锅里,摆两层。
然后烧火蒸粽子,大约耗时两三个小时。
之所以对这个时间有印象,是因为有一次,妈妈刚蒸上粽子,就被叫走了。
二哥闯了祸,把同学的眼睛伤了,妈妈急急去处理。
留我在家看着锅,过了好长时间,他们才回来。期间我打扫了院落,时不时添些木柴。
出锅后,粽子就成了主食,能连着吃两天左右。
剩余的会放到地窖里,说起来,我一次都没去过那个神密的地方。那上面常年盖着盖子,打开的次数也不多,里面温度应该在零下几度,离地面好高好高。
所以,地窖下面可以保鲜食物,比如粽子和红薯。
说着说着还挺怀念那个时期,整天和小伙伴们没心没肺的玩耍,惦记着家里的好吃的。
如今,端午节仿佛只在朋友圈里,网络上,不能真切感受那种节日的氛围了。
来到Z市后,就连最勤快的母亲,每年也不张罗着包粽子了,从外面买几个尝尝鲜罢了。
这里的人,倒是比我家有仪式感。他们会给小孩子戴彩绳,寓意平安吉祥;还会在门上挂艾草,有驱邪祛病避恶之功效。
在外工作那几年,总有当地的同事送来自己包的粽子,不然就是被邀请到家里去吃粽子,和他们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
无疑,过个端午节,还能把我们距离拉近好多呢。
未来,我也想学起包粽子,让孩子感受下浓浓的节日气氛,给她留下些温暖的回忆。
家乡的粽子味,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了,但味蕾中还存了点记忆中的美味。
美味难忘,家乡更是难以忘怀,回忆一波,端午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