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有一种亲子沟通叫做“三字经”式回答模式。意即:放学后,父母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孩子回答三个字“还可以”。孩子出去游玩后回家,父母问:玩得怎么样?孩子回答“就这样”。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还不错、一般般、还行吧。。。。。。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往往随着孩子的“三字经”式回答嘎然而止,难以有深入和拓展交流的空间。
心理咨询里也是如此,咨询师如果选择如此的开放式问句问来访者:你与对方合作的意愿有多大?也许会换来“三字经”式的回答“不太大”、“有一点”等等,甚至是“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这样的问话方式,不利于咨询师掌握来访者所处的情绪位置,更不利于来访者衡量自己的情绪状态,让来访者陷入混乱茫然之中,对咨询的顺利进行会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混沌交流,让交流更为清晰化呢?评量问句是可以考虑和运用的很好工具。
在心理学上,评量问句被推崇为“扩大与转移知觉的良器”。尤其是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中,评量问句是其核心架构。
以数字来代表语言的描述性的评量问句,极具弹性地协助当事人将抽象的观点与情绪的内容与强度量化表达,能协助来访者在看到咨询的终级目标、形成下一步骤或进步的同时,提高来访者的意愿与信心,并向具现实感的更小目标迈进。
评量问句是一个非常有效用的代表技术之一。评量问句运用了一刻度量尺的工具,这一刻度量尺通常分为十个刻度,常见顶端的10分常是来访者所欲的结果或奇迹的图像,1分则为相对的低点,再询问来访者目前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奇迹愿景的距离与差异,进而逐步引发来访者朝着自己所欲愿景的方向,以适合自己的速度与方式,向前迈进一小步。
评量句式列举:
产生当下分值的原因何在?
为何不是最低分?
过去曾做过哪些努力才能达到这个分值?
是什么帮助了你?
这一段时间以来有比现在分数更高的时候吗?
那又是如何做到的?
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不同?
觉得要如何才能让它更常发生?
所欲的理想分值是几分?
需要发生什么才能让分数增加一分?
需要多长时间停留在此分数上?
需要做什么才能不让分值往下掉?
如果增加了3分,那时的你会是什么样子的?
那时你的感受、想法和行动会有何不同?
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来帮你评量,他会给你打几分?为什么?
如果你的分数增加到几分时,你的爱人会对你说些什么?
他们何以感受到你的不同?
谁会第一个注意到你的改变?
因为你的改变,你的家人(好友)之间又会有些什么不同?
你好友的建议会是什么?等等。
综上,在评量问句之下,以来访者当前的分值为基础,可以展开多元化的变化应用,因此产生多维的问话句式,通过数字不但可以精准地定位对方的位置,还能有效拓展交流和沟通空间。
评量问句虽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工具,但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适用于人际沟通,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