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故里的辛丑牛年,气候适宜,花粉不缺。因此,今年的蜂蜜较前两年丰收了,刚进入七月,舅舅们、蜂农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割取蜂蜜了(以前一般要到九月份去了)。
割取蜂蜜一般是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这样,一是可以降低小蜜蜂对人类的攻击,二是可以减少小蜜蜂的损伤数量。但每年我们都会确定一户蜂农在白天割取,以便于我们拍摄资料,与样品蜂蜜一起存档。
昨天去省城见了一个老板,这位老板前几天去了三舅舅家,问这样的蜂蜜一共可以弄到多少在你们这里。舅舅估算了下,说整个全县不知道能不能到一万斤,而且这种品质的蜂蜜必须由他外侄子(也就是我)亲自操作才能保证这样的顶级品质。因此,才有了这段开头的那一幕。
老板在省城边上开着两个厂子,年利润几个亿。他说这种蜂蜜的确是极品,但是产量太少,连他每年送礼的量都满足不了,更不要说做成产品卖了。我说越是顶级的东西越稀少,不能量产,这是顶级事物本身的属性,不可改变,这种东西只是小众的。老板说,能不能综合一下,把这种蜂蜜和一般的混合在一起,成本降下去、产量提上来,做成工业品实现盈利?毕竟,我国现在的消费环境还不成熟,消费者都想所谓的“物美价廉”,但是你我都知道,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东西要好,材料、工时、税收、成本等等东西是实实在在存在在那里的,你又想价格低,怎么可能?听你舅舅说你们为了坚持做最好、最原生态的蜂蜜走得十分艰难,甚至负债累累。先生存下来吧!
老板的后半段话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去了,看来他也是这样走过去的,能感同身受。商业环境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水太深,导致消费者选择迷茫、难以判断,慢慢走向一味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物美价廉”又反过来倒逼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低俗产品横行,更令消费者眼花缭乱、迷茫,这是个死循环。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意识及素质地不断提高,相信一分钱一分货,愿意出钱买高价值产品的人会慢慢增加,但这在十四亿人口的我国的确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群体。
老板说,这种蜂蜜和一般的蜂蜜混合,品质也比商超里面的高很多,毕竟,那只是蜂蜜制品(看来,他还是稍微了解了一下这个行业)。这样一来,可以走中端路线。我这里渠道每年送礼消耗一部分,还可以找其他的渠道,也可以零售。关键就是把成本控制下去,产量尽可能大。你看怎样,操作有困难不?
老板果然是老板,把商业说得如此透彻、通明。但是我心里总不是滋味。可以操作,但各个环节还需要时间衔接落实,再者你要先打款,老百姓这边是给现金收货的。最后,这个产品我可以帮你操作,只拿我的劳务费,不投资、不入股,与我现有的山里舅舅没有任何关系。
老板还没有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