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抱怨只能让恃强凌弱的浑蛋意识到自己附近住着一个弱者。
——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
什么是抱怨呢?
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抱怨就是发牢骚,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找借口时的一种控诉和指责。
按照韦氏辞典的定义,抱怨(complaint)有两重意思: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抱怨还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
那我们为什么会抱怨呢?
本书的作者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
本书提出抱怨会带来5点好处:
1.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
2.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3.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4.Power:操纵力
5.Excuse poor 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1.寻求关注
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例如,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作者鲍温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
2.推卸责任
许多抱怨是为自己的无能寻找理由,通过告诉别人取得某些成果毫无希望,往往责怪他人或者责怪大环境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场景。碰见这样的情况时,别人给再多的建议,抱怨者还是会找更多的理由说明做不了。
3.引入艳羡
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让自己在互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抱怨的背后是自夸和吹牛。而只有没有安全感、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如果你想终止对方的抱怨,最好的方式就是夸赞对方。
4.操纵力
抱怨是获得操纵力有效的方式,我们许多人都渴望拥有、保有权力。我们希望以外在的、对别人的控制力,来掩盖自己灵魂中内在的空洞。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对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个人抱怨而形成小团体。抱怨其实就是在招兵买马,寻找拥护者。凡是人们聚集成群的地方,都有人拉帮结派,我们会觊觎当权者的位置,抱怨自己的竞争对手,以获得别人的忠诚 。
5.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与通过抱怨来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的不同,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抱怨的,希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让别人知道我们尽力去做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做失败了,避免让别人觉得我们无能。
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 而甘地(Gandhi)也说: “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你不是一个他人和环境的受害者,而是“昨日之我”的选择造就了“今日之我”。
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退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而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弃熟悉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其实是我们在拒绝、反抗我们伟大的潜能,对这种逃避成长的倾向,马斯洛命名为“约拿情结”。而抱怨正是“约拿情结”的体现,它源于自我价值感低落,是安全的,属于低能量层次的对话,不会威胁到彼此,于是人们通过抱怨,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长与改进。
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言,Stop Complainting and Start Enjoy the Life You Always Wanted,停止抱怨,你就已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打开的改变之门,除了自己,谁也不能帮你打开这扇门。
我决定践行21天不抱怨行动,用不抱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逃避,从而拥抱自己的成长和改进。
行动计划:
1.将紫色手环带在左手上,没抱怨一句就移动到右手上。
注意:如一天中移动了一次,就重新开始计时坚持
2.每天晚上睡前10分钟复盘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抱怨了等。
如果你也想参加活动,加入我的21天不抱怨行动中,我们一起打卡、复盘、改进自我。
找到我,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