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东:提升组织效能的简单化,反而带来复杂性!

作者:一起做OD 创始人 黄建东

原创内容,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黄建东老师是一起做OD 创始人,资深组织发展顾问,阿里巴巴集团10年外部组织与人才发展顾问,20多年人力资源项目实施经验,10多年OD实践及培训经验,中国OD领域最具实践权威的老师之一

随着OD专业领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今天的组织明白不能用单一指标——销售额、利润率等来衡量组织了,“组织效能”、“组织健康”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且具有正相关性,在这里,我们并不深究使用哪个概念更合适,而是想特别讨论一下,现实中是如何简化组织效能的提升,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复杂性远超过问题本身。

1.什么是组织效能?

一提到这个概念,人们会陷入一种困境,第一是:效能是一种在短期运行中将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还是在更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利润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第二是:组织效能是通过两个独立职能的绩效,还是通过对几种职能进行某种复杂整合之后的绩效?依照我们的现实性体验,似乎以上都需要。这意味着组织效能是一个系统层面的概念,也只能从系统层面的标准来定义,正如班尼斯所说:“如果我们将组织当做适应的、问题解决型的有机结构,那么关于效能的推断就应该以组织处理问题的过程为基础,而不是靠产量的静态测量,尽管这些可能是有用的。”由此,组织效能是指组织生存、适应、维持自身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提及组织效能的概念,就要从组织所处的环境、应对环境的变化、组织各部分的整合程度和不断使自身成长等方面来看。

2.衡量组织效能的标准有哪些?

一旦我们明确了组织效能的定义,接下来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过往,不少大师都有研究什么因素会对组织效能产生影响,具体内容是:

组织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班尼斯认为组织不仅明白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同时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并能够将所感知到的变化在组织内部传递。这种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自然是衡量组织效能的标准。

组织中的成员对组织有认同感。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是从理解组织的使命与目标开始的,认同感加深于实现目标信心的建立,会被所在团队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所感染。班尼斯拥有认同感的组织成员共同定义了组织,并为个体之间的默契——整体感形成奠定了基础,整体感对组织效能有很大影响。

组织拥有检验现实的能力。班尼斯认为只有当组织能够精确感知环境,并发现和理解环境对组织的现实性影响,才有能够真正面对现实,拥有真实感,不知道真实的世界何谈效能。

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整合。阿吉里斯发现以损害组织目标的代价达到个人需求的冷漠态度、破坏性竞争等,最终不仅损害组织利益,也损害了个人利益,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低下的。

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产品也要关注人。麦格雷戈认为如果管理者不仅关注产品,也能够关注人,并更为相信人的积极的动机,对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整合是有效的。根据布莱克和莫顿的研究,如果管理者成功地做到以人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并重,组织的效能就能够实现。

组织重要的子部分之间的分化与整合的最优程度。劳伦斯和罗什的研究指出,一个组织要成功高效地运转,就不能由一个人包揽所有的事,组织中的所有成员也不能做相同的工作——这就是因分工产生的分化;一个组织中有许多部门,人们必须互相协调,以某种方式进行组织——这就是组织的整合,一个组织分化与整合的程度要与所处的环境相匹配,要与业务特征与文化风格相匹配。由此,组织所分化的各子部分的专业化程度、子部分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解决的能力、与组织环境的匹配、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隐性契约,这些影响着组织运转的效力。

基于这些标准,在现实中要提升组织效能,我们需要在组织系统层面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是否清晰所处环境的各个要素(角色)对自身的影响?是否拥有跟踪各要素(角色)变化的能力?

2) 组织是否清晰所服务的客户群体的需要?将对客户需要的理解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过程是否明确?

3) 组织中的个体、各个部分是否清晰自己的定位?是否知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知道需要交付怎样的结果才能使组织获得生存?

4) 组织中各个部分的交互界面的交互标准是否清晰?

5) 组织是否能够应对新的子部分诞生时带来的变化?是否拥有将其与原有部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6) 组织是否帮助个体明晰自己的需要,并将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7) 组织是否能够始终区分真实的现实与所理解的现实的差异?是否以自己的偏好取舍现实性信息?

8) 组织是否拥有“记忆体”—— 无论谁都能便捷地了解组织发生的重要事件?

9) 组织是否采取切实的行动,帮助个体和各个部分理解组织的使命、愿景与目标?

10) 组织是否采取有效的方法让个体、各个部分能够快捷地获得需要的资源与信息?

11) 组织是否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管理者有能力开展促进组织整合和创造价值的工作?

12) 组织是否致力于价值创造的基础的搭建?

一个组织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不是一两个简单动作能够解决的,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寄希望只要选择了正确的人,并培训他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或者只要与员工建立满意的心理契约,或者调整组织架构,或者只要做了高管团队的融合,或者只要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就能保证组织效能的,是太天真的期冀。由此可见,组织效能标准包含了适应性、认同感、检验现实的能力以及内部整合的多重标准。提升组织效能是系统工程,需要关注并介入多个方面才有作用。

读到这样,你也许会觉得组织效能的提升就是个“望洋兴叹”的事儿,依照我们OD咨询的经验,每一家组织提升效能都有几个关键的着力点,这几个关键着力点彼此影响,从而对组织整体效能产生着持续地作用。这些关键着力点有可能是战略、核心价值链与结构所形成的影响系统,也可能是技术、营销与数字化能力所形成的影响系统,也可能是买手、渠道、内部协调所形成的影响系统,这就像“打蛇打七寸”,以关键着力点为核心持续介入,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组织整体的变化,效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找到关键着力点,考验着每个组织的HR/OD的专业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