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历史总是要恢复它的本来面貌,这里需要历史研究人员具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这个“吃螃蟹”的人终于出现,他的名字叫童志强。
童志强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7年因参与该校部分师生赴井冈山协助博物馆的复馆工作,致使他的学习兴趣从中文一下子转到中共党史。回校后,借着当时文革大串联的极好时机,在全国跑了许多地方,搜集到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等到1970年毕业离校时,他对中共党史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党史专业的毕业生。
毕业后在含山县工作期间,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了一篇《中共一大代表是13人》的考证文章,引起省党史学会的注意,不久被调入省委党校,专职从事地方党史的编研工作。在此期间,他写了多篇很有份量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史学刊物上,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1982年,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党史研究室的前身)成立,童志强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一员,分在一处,负责民主革命时期安徽党史资料的编研。在这里,他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研究方向作了重新定位:以新四军为圆心,以抗战时期为半径,以掌握地方党史资料的优势来参与全国党史热点的探讨。
正是这个新的工作定位,使他的注意力首先铆定新四军在安徽的抗战第一枪,并且意外地发现,这个安徽的第一枪,竟然是新四军全军的第一枪。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些重要史料,基本上都是经他之手发掘出来的,这些史料,国共两方面互相印证,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1998年5月,我市的蒋家河口战斗纪念碑落成,揭碑仪式那天,童志强特地从上海赶来(此前他已于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仪结束后,和我(时为党史办主任)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首先毫无掩饰告诉我,这个蒋家河口战斗,就是他查找出来的。接着又说起资料的价值,他认为,这里面最有价值的,是蒋的那份电文,有了这个东西,别人无可辩驳。
童志强关于东进第一枪的研究成果,首见《安徽党史通讯》(《党史纵览》的前身)1987年第7、8两期童志强的署名文章《新四军在安徽》,其中关于蒋家河口战斗有这样一段表述:“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率领下东进皖中。5月12日,九团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首战获胜,这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第一仗。”
这段文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新四军首战蒋家河口的第一次公开报道。此时,距战斗发生的1938年,已过去50年,距高敬亭的平反昭雪,也有整整10年了,可以算是对高敬亭的一个迟到的纪念。后来,童志强还与河南的一位同志合作,写了一篇高敬亭的人物传。
童志强在安徽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安徽省党史学会副秘书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被聘为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南京大学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由于业绩突出,1987年恢复职称评定时直接晋升副编审,1993年晋升编审,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