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词组无为而治。
在老子的哲学中,“无”是一个重要杠杆。他知道,要说明无,首先要处理这个字,与他的对立面“有”的关系,
几个宗教宗派都在“无、有”之间做过不少论述,原来在中国讲述的起点是老子,而对佛教来说,那是在至高思维等级上的不谋而合。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早早地发表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却生于“无”,既然这样,那么能够派生出天下万物的“道”本性也是“无”。
无,因为无边无涯,无框无架,所以其大无边。有此,道也就是大,合于我们所说的大道。
在老子看来,世上一切器用似乎依靠有,其实恰恰相反,一个陶罐是空的,才能装物,一间房子是空的,才能住人,一切因无而滋生,因无而创造,因无而万有。
天空因无而云淡风轻,大地因无而寒暑交替,肩上因无而自由舒畅,脚下因无而纵横千里。胸间应无而包罗宇宙,此心因无而不朽永恒。
既然以无为道,那么老子就要论述更为著名的无为和无为而自治。
老子认为天下混乱是因为人们想法太多,期盼太多,作为太多,奋斗太多,纷争太多,那些看起来很不错的东西很可能加剧了混乱。世间难道要拥塞那么多智能法令吗?要宣传那么多仁义孝慈吗?要开发那么多武器车船吗?
对此,老子都摇头,他相信这一些好东西,都是为了克服混乱而产生的。当然,事实上,它们不仅克服不了已有的混乱,还会诱导出新的混乱。
他主张一个人过日子应该自然而然,少私寡欲,无忧无虑,一旦当政,对于国家人民应该无为而治,不要有惊人的计划,不要有过度的设计,不要有频繁的折腾,不要有太多的手脚,民众的自然生息求天地安排,比什么都好。
一个当政者是顺其自然还是大有作为?老子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所谓大有作为,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破坏和伤害,而要改变这种破坏和伤害,又必然要采取另一番新的破坏和和伤害。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是无为而治。
对于成天忙着种种作为的人来说,无为而治似乎过于消极,但对老子来说,他们的积极才是祸害。
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大汉大唐为什么如此伟大?因为在历朝之初,几代君主都相信黄老,其实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思想。于是,那就有效地推进了社会生态,自然地恢复了城乡体系。
在老子的学说中绝学、弃智的观点常常遭来非议,很多研究者从字面来推断,认为他拒绝教化,放弃智能,以便让民众过一种乐呵呵傻乎乎的日子,达到低智化幸福。如果真是这样,老子也不必留下这么一部道德经来启示教民了。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档案馆馆长,文史馆馆长,有着这样的身份,当然不可能对教学和知识抱一种全然否定的态度,他来不及写长文来论述这些问题,只能用最简短的语言做出断语,以便惊醒世人。
他只是告诉我们,与天地所赐的自然生态相比,过于人为的教学和智慧都不重要,他还发出警告:智慧出,有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