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之三【563】2023-12-7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载誉来到武昌,开始他的湖广总督之任。在湖督这个职位上,他整整待了十九个年头。以辉煌灿烂的洋务业绩,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张被调任湖广,是因为修建铁路的缘故。在当时所提出的兴建国内腹部干线的多种方案中,张拟定的从北京卢沟桥起,途径河北、河南、湖北,以汉口为终点的卢汉线被采纳,并负责督建此线南端。卢汉铁路于一九O五年全线通车,百余年来,成为贯通中国腹部的一条大动脉。
除铁路外,张之洞还大办洋务局厂。其中最为重要者,当数湖北铁政局与汉阳枪炮厂。湖北铁政局乃湖北钢铁公司的前身。鉴于张之洞为中国冶金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话。至于汉阳枪炮厂,在日后的战争年代里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辛亥革命之所以爆发在武昌,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便是当时的革命者看中了这个枪炮厂。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仍然是“汉阳造”。
除军事工业外,张之洞还在武汉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著名的湖北四局即湖北纺纱局、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都是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889)至二十四年(1893)这段时间内陆续开办的。这些民用官局与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李鸿章的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一道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民用工业奠定最初的一批基石。
为使中国强大,张之洞在署理两江总督时,还创建一支名为自强军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队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按照德国陆军的操典予以训练。自强军常与聂士戎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一道提起,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新式军队的代表。
办局厂,办军队,都需要大量的新式人才,学政出身的张之洞遂在湖北办起一批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农务学堂、桑蚕学堂、师范学堂、工艺学堂、方言学堂等,其中最出名的学校当属两湖书院。这所学堂后来又改名两湖大学、两湖总师范学堂。两湖书院不仅培养了许多洋务人才,还培养了一大批反清志士。著名革命家黄兴、唐才常等人都出于这里。张之洞还大量派遣留学生。当时,湖广所派出的留日生,居全国之首。
尤为难得的是,张之洞将他的导中国于富强的治国方略上升到“中体西用”的理论高度。随着阐述这一思想的《劝学篇》的奉旨刊行而累计发行量达两百万册,“中体西用”于是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为通俗最易为国人所接受的改革中国的广告词。庚子年(1900)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发起东南互保活动,使得东南诸省在那场混乱中尽可能地少受损失。次年,他又与刘坤一会衔连上三道奏折。其中所提出的种种变法思考,实际上已经画出晚清新政的蓝图。
因兴办洋务的重大影响,也出于制约袁世凯的政治考虑,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十一岁的张之洞被召见进京,以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参知朝政。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皇帝病危,慈禧召集三位大臣商议立嗣大事。这三位大臣即醇王载沣、内务府大臣世续及张之洞。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世续是皇室的大管家,均是满人,张之洞是唯一参与此等绝密的汉人。给载沣以监国摄政王名义,定国号为宣统,皆出于张的建议。为人臣者做到这种地步,也可谓登峰造极了。
有趣的是,身为国之重臣的张之洞,却依旧不改早期那种清流名士的本色。
他不习惯按照官场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平时说话办事,也不大循官场套路,常常率性而为,喜怒皆形于色。对于平庸的官员,他多半不假辞色,而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则又格外有好感。时人批评他“起居无时”“号令无节”“面目可憎”“预言乏味”。他听到这些话后并不恼怒,坦然承认有“无时”“无节”的毛病,但对于自己长得丑、不会说话的缺点,却不认可。不过,据《清史稿》本传说,张“短身”。从传下来的照片看,他的脸尖、鼻子大。这样看来,张的确够不上英俊。他出生在贵州,史册上说他“终生操黔语”。在流行官话的官场上,黔语乃土音,说他预言乏味,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总之,这四句流行很广的评语,对张之洞来说,应该较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