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家的工作当然也是劳动,他们是文字和思想的创作者。
中国常用字大约在三千五百左右,这些字与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一篇篇鲜活的文章。
任何人的文字总会带有温度和气质,十点读书的编辑陈阿咪就常常说自己写下的文字非常像张爱玲的笔法。
我身边也有朋友刻意模仿与接近王小波的文风。
王小波曾经写下一段极其经典的话语:“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这段话是对路人在透着雾气的人行道上行走时看到路灯的模样的描绘。
王小波的文风,干净,老熟中又透露出俏皮可爱。
这是诸多学者对王小波的作品进行大量研究后得到的结论。
有一些学者认为王小波在首都生活多年,而首都一带的女性就是活泼又俏皮的。
这种说法由于具有一定的史料依据支撑,因而不可谓不无道理。
或许作家生活的地域与生活的经历都会对其作品的文风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
作家亦舒曾经有过几段独特的婚姻,这些经历对其文风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那段经典的总结。
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提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失去的是一种极度微小的可能将来能在一起的可能性。
不得不承认的是,那种在一起的可能始终微乎其微。
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在一起的微小可能性几乎是不再存在了。
我这两年来从来没有给她发过微信,却还是不能在她好友列表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写还是在最后才慢慢发觉的。
原来,我们在他人的心目中,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付出所有也不会得到回报。
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也提到无条件的他者信赖。
这就是生活残忍的真相,可是依旧热爱生活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遇见一个人,爱上一个人,与爱着的人分离,再遇见真新的人,再爱上新的人,再与所爱分离。
一直循环下去。
人生就是不断爱上与不断分离的过程。
我曾多次梦见,她站在或者坐在那里,静静看着我,却始终一言不发。
她似乎欲言又止,我也是,想说什么又怕让她不开心。
也有太多的话早已无法言说,我只想说希望她能遇见更优秀的人,能与更多幸福相拥。
至于我,永远都走在将我心中的她,
那个最美好最挚爱的形象在我笔下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路上。
这是我的夙愿,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
许多作家笔下的女孩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我相信,这些栩栩如生的文学艺术形象一定源于作家的真实所感。
至少,在一部传世的作品里,在作者创造的小小文学世界里,还可以实现让作者与挚爱永不分离。
我们都会慢慢老去,或许有一天我们又会回到宇宙生命的终极轮回中去。
唯有作品永恒,唯有妙笔生花。
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心灵之笔与永恒回忆、无限眷念、终生难忘等等因素结合而创造的。
唯有如此,作家笔下的人物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个人物最终会成为作家生命体的一部分。
就算岁月带走了我们的一切,但仍会有思想与文字存世。
那亦是一种永恒。
爱情是超越的存在,在无限的文学的世界里,
一定能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