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允许自己犯错,甚至主动积极的犯错
如果你总是偏好“肯定正确”的事,或是被“完美主义”牢牢绑住,
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所以,你要允许自己犯错,甚至主动积极的犯错,接受自己的失败。
迈克尔乔丹,在他成为篮球之神前,也曾有过非常多的错误和失败。
在他最喜欢的一则耐克广告中,
他说:“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
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
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
错误代表的正是一种波动,而波动会给我们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学到与之前不一样的东西,
对自己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认知,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这样一来,“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
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
你需要在自己的企业中创建一个可以包容失败并不以失败为耻的组织架构。
比如:
在Facebook,他们鼓励所有的员工都尊奉3个信条:
1、动作要快而且还要打破条条框框。
2、如果你没什么可担心的,那么你又会如何去做?
3、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前面两条的设计目的是允许员工失败,并给予员工承担风险的自由。
而第3条则是整个社交网络的核心。
这3条合并在一起构成了Facebook的企业哲学,
2、用“成长型思维” 替代“固定型思维”,进化你的心智水平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
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每个人都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相信,
在出生时,每个人都已经带有固定的才智和能力,不会改变。
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
于是也就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的机会。
他们喜欢说“我不善于运动”、“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
如果你能拥有“成长型思维”,那每一次变化、挫折和混乱,
都能成为你从中学习的源泉,促使你不断进化,让你越来越强,
而不会停留在原地,这样你就拥有了“反脆弱”的能力,并能拥有最终极的稳定性。
3、给自己增加足够的急性压力源,拥抱变化
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通常会分化为两类:
一类选择进入父母单位,或政府体系、或高等院校。
另一类则选择进入企业,甚至是创业企业。
我们不谈两种选择孰是孰非,
因为选择是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生愿景相联系的,
因此也就因人而异。
这两类人的“反脆弱性”,谁会更多一些?
显然是后者。
为什么?
因为,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反脆弱性的产生需要压力源的刺激,而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
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加出色,
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时间的恢复期,这就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
显然,第二类人面对的急性压力源要比第一类人多很多,
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从优胜劣汰的机制。
要知道,真实世界的优胜劣汰可是非常残酷的。
这个道理,喜欢运动的人都知道。
在刚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胳膊会酸痛,
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腿会酸痛。
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创伤。
于是,你的身体就会调动你的所有能量和机能去补偿那个受到微创伤的部分。
最终你发现,你的右手手臂会比左手更粗一点。
这就是过度补偿的结果。
可见,给自己增加足够的急性压力源,才能够提高“反脆弱性”的能力。
4、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积极主动的制造波动
武志红老师曾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舒适区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最初,当我们是胎儿时,子宫是舒适区;
当我们是婴儿时,妈妈的怀抱是舒适区;
当我们是幼儿时,家就是舒适区。
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舒适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适区”中不出来的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终其一生,
他可能都只想做个婴儿。
因为,在舒适区里,一切得心应手,
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做着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际,
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但是,这种环境却严重缺乏可变性和随机性,
与“反脆弱性”的产生前提背道而驰。
所以,如果想获得“反脆弱性”,
你就需要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主动给自己创造波动和震荡。
研究发现,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越多,
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
同理,你在平时生活中经历的波动越多,
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
从而获得终极的、内在的“稳定性”。
这些波动,可能来自于你犯下的错误,
也可能来自于你一次次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和“恐慌区”时所带来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