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1年4月9日
在我眼里的孩子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在爸爸和爷爷奶奶眼中,孩子有很多问题。我给孩子的究竟是溺爱还是真爱?
2020年初孩子开始变声,然后有几次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心情会无缘由特别烦躁,我才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了。紧接着个子猛长,开始想要尝试各种我们认为不可以的事情,也开始大胆地跟我和孩子爸爸说不。上学期因为有来自不适应新学段的学习压力,也有我跟爸爸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孩子一度比较压抑,我意识到后,尽最大可能给孩子宽容和理解,也尽可能给予孩子在学业上减压帮助。但是孩子的行为的确有时候不太让人接受,比如:孩子会有时候吃零食不吃饭;孩子不洗澡就睡觉;回家后一直各种玩,然后拖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对爷爷奶奶的善意唠叨大吼大叫等等。我没有过多去纠结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因为我内心认为这些行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孩子爸爸和爷爷奶奶都说我没有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太溺爱孩子。所以我一直想要明确真爱和溺爱的界限,我给孩子的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
我认为孩子所有这些行为,其实他只是在找一种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的确不合理不正确,但是孩子此时的视角没有对与错,只有感受。对与错是我们站在我们大人既有观念的视角的评判。而真正对孩子造成影响的不是孩子行为本身,因为孩子的状态本就是动态发展的,他如果用这种行为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不好,会自然进行调整更换其他的方式,而真正影响孩子的正是我们大人用自以为是的观念对孩子的评判,评判会让孩子有愧疚感,也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会产生抗拒,有抗拒就会形成拉锯,就会让孩子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想到这里,我一直困扰的问题突然豁然开朗了。
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拿是非观来解读一个事情,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是错的,如果拿爱与理解来解读,那么孩子只是行为不成熟,我们要宽容并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在孩子的“行为问题”上,既要抱着无为自成的态度,相信孩子会有自我调节并自我修复的能力,又要随时做个高能妈妈,给孩子及时且有力量的引导。
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是祝福。溺爱是担忧、恐惧,是打着爱的名义给孩子包办和代替,对孩子是打扰,是阻碍。
谢谢自己的梳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