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
未兆:未见征兆,未露苗头。
泮:通“判”,分开、消解。
毫末:喻指极细微的萌芽。
九:虚数,形容极高极多。
欲不欲:意谓圣人的欲望表现为没有任何欲望。
学不学:学人之所不学,意谓圣人的学问表现为没有学问。
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里讲的道理,就是大家熟悉的量变和质变的道理,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这个量的积累,有向好的方向,也有向不好的方面。前面讲了“为大于其细”,要做大事,从小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最后达到想要的结果,假如积累的是一个不好的量,最后就积重难返。
这一章告诉我们,一是我们做事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懂得预防,懂得不好的事情在苗头出现的时候就把它解决掉;二是我们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是我们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因为我们做事情经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结果功亏一篑,所以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没有开始的时候,要有预见性,就要有作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治之于未乱”,还没有出现这种乱象的时候,就把它治理了、解决了。
我们做大事情都要从容易的事情、小的事情,一步一步积累才能达到这种质的变化,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木,它是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那么高的高台也是一层一层土积累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这么远的路,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