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9.26,晚上9.58,记录今天。
今天又是课最多的一天,不过很开心可以和学生充分开展活动。前几天我总结了学生在前期的访谈和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当时我很着急想推进写总结的环节,因此没有和学生充分讨论,导致有些组的同学在写调查总结时不能理解到底在干啥。
因此这次课,主要就是从调查报告怎么写的角度来进行指导和活动的。
第一个环节,我们先一起回顾了从开学到现在的活动的内容,回顾了访谈和实地考察这两个重要的环节,并通过“访谈完为什么还要实地考察?”“能只做实地考察吗?”这两个问题,分析了调查阶段的这两个环节的必要性和关联性(我应该再问一句,“这两个环节有先后顺序吗?”,这样才能凸显调查方法价值),同时学生也借着思考活动的过程,反思小组选择实地考察地点的原因,其实是从访谈结果中形成的,这个过程的思考,帮助学生理清了我们前期做了什么,为什么做的问题。(当然第一个班级都忘了我们做过访谈这件事,提醒后才想起)
在回顾过后,我们正式进入到了调查报告怎么写的环节。
这里我用四个问题串联了教师指导的环节,who(以什么视角写报告?)
what(依据什么资料写报告?)
where(从什么角度写报告?)
how(如何撰写报告结果?)
这里我都是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对于who,学生会说“第一视角,更真实更有代入感”“第三视角,可以说的范围更广,而且比较客观”,也有学生说“要以小组的口吻来写”,我提问了“更有感觉更有代入感”的同学,这个视角是否在访谈里已经写过了,是否要重新誊抄在报告里?学生反映不需要,要概括写。
我觉得学生说的都对,于是我就总结了who:要以小组为单位,作为调查员的视角,客观描述,概括性的语言,不讲故事。
接着我们讨论what,学生很容易想到手上已有的资料,访谈记录、实地考察记录可以作为报告的依据。
接着讨论where的时候,这里我感觉自己没讲清,就继续到了how,也没怎么讲清
不过我让学生阅读了小组的调查结果,问他们写的内容是where还是how的部分,学生能说出是where,即做了什么,发现什么。学生能比较完整的记录小组的发现,这是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就能做到的,但是学生做不到的是,从访谈和实地考察中,提炼归纳总结出问题。
于是我又做了一个活动,请小组结合访谈和考察资料,每人提出一个校园灯光的问题,用“什么地方,什么问题”的结构来写,在这个环节,学生会理解为提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因此用结构框架框住学生,学生能在提醒后修改自己的表述方式。(因此任务布置时,我不应该我们“提出”,而是“写下一个校园中灯存在的问题”)
接着小组为单位,将写下的问题分类,明确按照什么方式分类。
在这个环节,学生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地点分、按照路上有没有石子分、按照灯情况分各种,因此一开始我不否定学生的分类,都写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观察,“哪种分类方式更符合我们的调查目的”,学生很自然的会说“按灯的情况分类”,于是他们再次分类,就会形成很多类别,如没有灯、灯少、灯暗、灯有时开有时关、灯被遮挡、灯不及时开等等分类。
到了这里,其实我们就把how的部分分析完了,通过将问题分类,形成不同类别,这个类别就是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的灯少、灯暗等等问题,就可以作为归纳总结我们发现的校园灯光问题来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
当然,在最后也可以提出小组的建议,不过我看了一下,基本都是增加灯,这个建议。
因此在下次上课时,我就可以继续引用报告中的资料,先出示我们找到的校园灯光的问题,以及同学们提出的一个建议,是否能很好的解决所有问题,那不同的问题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接下去我们就逐一从不同的灯光问题入手,尝试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就能很顺利地过渡到后面的问题解决中。
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的推进,比较符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挑战,逻辑也比较顺,就看后续其他能力是否也能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