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山有水有耕田,全村的人都很勤劳朴实,家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村里分为前街,后街和西街,还有北塘口以及铁道北等。
村里面的姓氏也很多但周高是两大姓。其次还有崔,孙,苏,刘,卜等姓氏。
家乡的耕田可种的作物很多。有分等级的田地,也有自留地和稻地。一等地可以种各种作物,是最肥沃的。小村四季都有作物长在田里。主要有小麦,玉米,也有山地和林地,只能种些红薯,高粱,谷子,红绿豆,芝麻等。春天谷雨前后人们忙着在自留地里种植各种瓜豆。地里的蔬菜经过一冬的洗礼欣欣然的点缀裸露的土壤。绿油油的小葱和菠菜随风摇摆,韭菜已经有由深墨绿变成青绿色。小葱是甜的,菠菜长势强壮,叶片肥美。拔一颗,根部是红红的,像是香香猪/乳猪的鼻子头儿。
再长一段时间,瓜,豆子出芽了,慢慢的需要插架把瓜瓜和豆子的秧苗绑到架子上。一天一个样。有的人家会在自留地里也种些小麦,麦苗蹭蹭的长的好快,很快就遮盖住了视野,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豆腐块儿。我们会去田里挖野菜野草,用竹篮装着,装满了,在河边冲干净泥拿回家喂猪吃。看着猪儿吃着香,我们的心里开心极了。五六月份,地里种上了玉米,小麦变成金黄色就要收割了。蔬菜的品种也多了起来,黄瓜,茄子,西红柿,洋葱,辣椒,豆角儿。。。。
附近的稻田被翻了一遍又一遍,露出胳么豆的根茎,我们就会满地的找寻,它的口感类似于荸荠,只是一节一节的,甜甜的,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是不可多得的零食。还会在麦穗青青时折一些拿回家放在火上烧,然后揉搓出麦粒带着糊香味道解解馋。
收割了的麦子被运到麦场或马路上等待加工脱粒。麦场上一堆一堆的堆满了各家的麦子,圆圆的码起来,一家一家排队用脱粒机脱粒。大人们忙前忙后,请人帮忙。一些人将麦捆打开往脱粒机入口放,一些人拿着编织袋和麻袋在出口接麦粒。再请人赶着马车或拖拉机将麦粒运回家。孩子们则绕着麦堆和麦秸堆跑着跳着捉迷藏。傍晚,各家升起袅袅炊烟,此起彼伏叫着各家的娃儿回家吃晚饭。孩子们依依不舍,相约着明天再继续。因着放麦假,有的是玩儿的时间。而那些躺在马路上的麦子经过来往车辆的碾压,慢慢的从厚厚的一层变成平平的一片,大一点儿的孩子们留守在路边,拿着木叉翻转麦秸,把还未脱粒的放到路中间。经过两三天,就可以把麦秸挑到路两边的树缝里。把麦粒扫到路一边晾晒,拿石头区分开各家的。也有将麦粒装好后运回家,弄到房顶晾晒的。那景象想必也是很壮观。只是那是时的照片很少,只能靠回忆和想象了。
待到麦粒晒干了,装入柜中,时而装些出来磨面。犹记得妈妈会把家里养的鸡下的鸡蛋放到麦柜中保鲜。不记得那时磨出来的面是否很白,只知道妈妈烙出来的各式葱花饼大饼都很香,卷根现拔的小葱别提多带劲儿了。还有妈妈蒸的馒头,馅儿包子,放学回来一次能吃好几个。饺子自不必说,是最好吃的。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家了还会自己做顿饺子以解思乡念家之苦。
回想起那时的生活,苦中也有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