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什么叫断舍离?
作者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让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其实我们面对的不是杂乱的东西,断舍离的主角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对物品的执念。一个想要幸福的人一定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一个想要完美的人一定要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所以断舍离先要从收拾说起,收拾就是我们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否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的过程。只有对自己当下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有用的东西,才能留在自己的空间里。这是一个拒绝的过程。
断舍离和整理有什么区别:断舍离面向的是自我、整理面向的是物品;断舍离关注的是当下、整理关注的是过去和未来;断舍离是做决定、整理是回避;断舍离是做减法、整理是无变化。
从对待物品的态度看出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总是把昂贵的、高品质的东西的留着,舍不得使用,那么他的潜意识中一定觉得自己很廉价,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
筛选物品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人际关系。自己对待物品的态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当你对待物品的态度是很随便,那么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当你生活的很精致时,别人也就不会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你了事。这便形成了潜在的人际关系。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每个东西都有他的作用与功能,但是如果放错了地方,那就成了垃圾。我们断舍离是要让物品自然而然的回归的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他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物质泛滥的今天,我们早已经不缺少东西。但是我们还是会不停的买买买,双十一有多少人是因为商家的促销而把一件件商品搬上购物车,回家后却用不到,让他躺着占用着你几万块一平方的房子面积。
我们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我们在不停的被商家各种促销吸引,“断”的闸门无法关闭,而我们“舍”的闸门又愿打开,“好可惜啊”总是徘徊在我们“舍”的闸门,于是我们生活的已经容不下其他一点东西,我们的内心也是。
做不到的三种类型,1、逃避现实型2、执着过去型3、担忧未来型
逃避现实型:这类人总是在让自己处于忙忙碌碌的状态,好像哪里少了他都不行,他们忙的都没有时间去收拾、整理。(高中的时候,其实真的没有心思去学习,但是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假装很认真的样子,所以真正吸收的很少;工作以后,面对领导的压力,重复干着一些没有成长的事情)
执着过去型:这类人对过去恋恋不舍,留有过去回忆物品数量庞大,沉浸在给人讲述过去的情景里。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中学时候恋爱,对女朋友的态度,所以直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方式去接触新的人,没有了天时、地利自然就没有人和)
担忧未来型:好像曾经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段时光又要到来,他们总是在囤积各种东西,尽管那些东西都用不到。
怎么做(如何建立断舍离思考)?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物品存在的价值是有用。不是对别人有用,而是对与我。所以我们需要以自我为轴心去定义物品。
当下:我们把物品当做人际关系去处理,朋友如果很久不联系是不是关系就变得淡了?可能很久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到后面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就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与其说是“立刻把这个人抛弃”倒不如先适应这种变化,接受这种变化。换句话说:选择当下来说我最必要的朋友。可能你会于心不忍,但是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算莫名其妙的渐行渐远了,也要心平气和的去接受。注重当下。
我们活着就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如果你根本不在意一样东西,却因为某种感情而把他留着,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实践方法
扔东西;扔的时候要说“谢谢”;如果你入手了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最后的东西,就这样不断的循环。我们逐渐向自己的拖延症说再见,每次完成自己的计划,都是在给自己的信任感加分。
不一样的自己
让断舍离彻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我们的细胞一样,不断的更新着我们自己,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