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老师,就是长见识。
昨天,李老师提出“蚂蚁死亡漩涡”,让大家琢磨。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老师扔出来一个新概念,不多解释,学生们一拥而上,猛拍脑壳,希望能够准确get到知识点。直到李老师突然出现,三两个字,说穿实质,余音绕梁,一帮学生猛拍大腿:我咋没想到啊!
上网查了查,“蚂蚁死亡漩涡”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一群蚂蚁围绕一个点不停的转圈,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直到累死为止。从视频上看,这场面十分惊悚。任何蚂蚁只要走进这个旋涡,就再也没有生还的可能。
原因很简单。蚁群是靠领头蚁留下的气味信息辨别方向。这个领头蚁出了问题,留下了错误的信息,后面的蚁群无法分辨,只能根据错误的信息一遍遍地绕圈子,谁也走不出来。
我开始拍脑壳。根据这段材料,可以拆解出以下几个点:
一、领导(老师)的重要;
二、从众心理;
三、跳出固有思维。
好像还有很多。但不知怎的,忽然联想到李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一句话:“知止很重要。”
这句话深得我心。就写它吧。
我不是蚂蚁,不知道它们在临死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些啥。但我想,它们一定很不快乐。
蚂蚁是二维动物,他们只有平面概念,没有立体概念。也就是说,在它们眼里,只有前和后两个方向。因此,你不能苛求它们,跳到半空看一看,他们跳不出来,就像我们不能跳出时间的束缚一样。
但是,就算你看不到另外的方向,看不到另外的空间,在“前进”和“后退”之外,还有第三种模式可以救你的,就是“停”啊!
你停下来,看看,想想,做做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不就很容易明白啦,这样走下去,没戏!
看着蚂蚁一遍遍地绕圈子,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凡人的生活。
多少人在模式化的工作中机械重复,心烦意乱;
多少夫妻早已失去了往日情感,形同陌路,深夜长叹;
多少人在一段关系中纠结往复,进退两难;
多少人在教育中找不到平衡,要么轻描淡写,要么用力过猛。
他们,也像蚂蚁一样,很不快乐。
他们在封闭的世界中反反复复,种种焦虑,烦躁,惆怅,忧伤,有时明白了,有时不明白,有时状态好,有时很糟糕。
很多人就像陀螺,在外力的驱动之下,不停地转。这外力可能来自关系,群体,物质,和世俗的眼光。无论是什么,都能驱使他们一遍遍的兜圈子。他们甚至害怕失去这外力,因为在潜意识里面,跌倒,比兜圈子更糟糕。
如果这样下去,那他们也会像蚂蚁一样,走进一个旋涡,走进一个死循环。
但蚂蚁没有机会,我们有。
这个机会就是“止”。
给自己一个机会,停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在的位置,摸一摸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也许会感到困惑,也许会看到希望。但无论怎样,“止”是第一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停止,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写于201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