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燥湿
升麻、柴胡升阳
陈皮行气和中,当归养血活血和阳。
【来源】《脾胃论》卷中、《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用法】上件药咬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
【功效】益气升阳。
【主治】气高喘而烦热,头痛,渴,不任风寒,自汗,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方解与方论】此证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失常,导致脾胃虚、肺气伤而相火盛。
故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燥湿,升麻、柴胡升阳,陈皮行气和中,当归养血活血和阳。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阐释本方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
【验案精选】
1.发热(败血症)周某某,女,33岁。患者因脓毒败血症,右臀部脓肿,高热昏睡于1991年8月3日人我院外科,经西医抢救治疗病虽好转,但持续发热,曾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9月10日请会诊:体温38.5℃~39℃,面色苍白,神疲嗜睡,头晕,胃呆。患处已切开排脓,脓肿已大消,仅有微肿,皮肤变褐色,脓液清稀,溃不收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分析:脓毒败血症为疮疡恶症,经抢救治疗好转,但邪溃正伤,中气不足致营卫不和,邪热稽留,疮溃不收口。
治则:补中益气,调和营卫,托邪外达。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50g,党参30g,当归、苍术、柴胡各15g,炒山甲10g,升麻8g,炙甘草5g。4剂,每日1剂。
14日再诊:服药1剂后热退至37℃,4天来未再发热,胃口开,能进食稀粥。改用八珍汤加减善后治疗。10月2日伤口愈合。
2.自汗李某,女性,1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门诊以“先天性心脏病”于2010年10月18日收住入院,患者于1年前学校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未行系统治疗。患者本次入院要求手术治疗。
症见:活动后有轻微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体:心前区无膨隆,无抬举性搏动,心率:76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4/6吹风样杂音,余均为阴性。中医诊断:心悸,心气不足。西医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积极备术后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后当日出现自汗,患者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细,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生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各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6g,厚朴10g。水煎分服,1剂/天。连服5剂后患者症状减轻,舌苔黄腻好转,去厚朴后继服3剂而愈。
3.脏器下垂
(1)胃下垂王某,女,48岁,2002年10月8日初诊。此病人患浅表性胃炎10余年。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伴腹胀,嗳气,神倦纳差,舌淡苔薄白,脉虚弱。经胃钡透检查:胃小弯切迹在髂嵴连线以下。治宜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00g,党参30g,白术20g,当归20g,陈皮10g,升麻15g,柴胡10g,枳实20g,旋覆花20g,干姜1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7剂后,胃痛,腹胀,嗳气缓解。又服药20剂,胃不痛,无腹胀、嗳气。随胃钡透检查:胃小弯切迹及胃体完全恢复正常位置,随访1年未复发。
心悸(窦性心动过缓、室早)许某,男,70岁,2001年3月18日
初诊,半年前,患者因家事操劳过度而出现心悸,经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多发室早。服用美西律,首剂0.2g口服,继以0.1g,每日3次,治疗后室早消失。但1周前该患者又出现心悸伴有头晕,再用上药无效,随来就诊。
主症:心悸,头晕,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少腹胀,饱餐后早搏增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属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治宜益气健脾,宁心安神。
投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2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20g,山药20g,茯苓20g,莲子2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服后心悸缓解,头晕腹胀减轻,大便基本成形,又服7剂,心悸、早搏、头晕、腹胀消失,大便成形。
泌尿系统疾病
癃闭何某,女,65岁。2009年9月12日门诊。主症:尿闭不能自解5天,初因和老伴抬水两担,自觉疲劳,至夜小便频数不畅,无灼热痛感,继则点滴不通,伴小腹坠胀,次日急来内科就诊。经化验检查既无细菌感染,脏器也未有任何损伤,也非肿瘤、结石压迫,处理意见:导尿,日夜2~3次,故来中医门诊治疗。
中医检查所见:形体消瘦,疲倦,语言无力,胸脘满闷,纳呆,小腹胀急,欲溺不解,按之痛引腰背,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宜:补中升提。处方:杏仁9g,桔梗9g,黄芪15g,茯苓12g,升麻3g,党参12g,白术9g,陈皮6g,泽泻9g,甘草6g,水煎服。
14日其老伴来诉:因溺不得出,苦于胀急,尿管未拔,服药不知是否有效?告诉取出尿管观察。15日复诊,患者脘闷已舒,小便能自解,但淋漓不畅,脉舌同前。守原方加车前子30g。上方加减共服10余剂,诸症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