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1943年提出过需求层次的理论。他表示生命有不同的层面,而生命的快乐也有几个不同的层面。
在早期的金字塔需求表中,他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下而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难理解,一个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即饮食、保暖、休息、人身安全、爱的需求、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有了这些,还要有受尊重的需求,比如成就、名声、地位和升迁机会,这些都是代表了我们能够得到外界肯定的客观条件。
而最上层的,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发挥生命的全部潜能。然而,很多人引用“马斯洛需求表”,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要先拥有财富”,找一个合理的立场,而后才是快乐和自我成长。
因此,马斯洛晚年,在原有的基础扩充了三个需求层次:知性、美学和最上层的超越需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快乐,在《不合理的快乐》一书中,也有着非常深刻地阐释:一个人对物质永无止境的需求,这仅仅是追求一种“世间的快乐”;而意识层面转化的身心需求,才是与物质毫不相关的“更深层面的快乐”。
本书作者杨定一,1958年生于台湾,21岁获得生化和医学双料博士,27岁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杨博士从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为我们梳理出完整的快乐科学研究脉络,颠覆了我们对一般快乐的认知——想要体验生命本有的快乐,无需遵循任何公式;因为,它原本就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只是被我们的认知和思想限制了。
正因如此,杨博士才会郑重地提醒:“不快乐,是现代人正在面临的最大危机。”
然而,我们该如何突破不快乐的危机,找回真实的快乐?
一、认识“不快乐危机”,了解人世间的快乐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突破不快乐的危机,我们就要对“不快乐”和“快乐”有所了解。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处在快节奏的运转中。可以说,快乐与我们渐行渐远,不快乐却如影随形;人们裹挟其中,危机感肆掠。
2020年,联合国世卫组织发布了关于全世界需要重视的三大疾病的信息,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在这些人群中,年轻人不快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美国还有两位科学家,针对43个国家,共6000多名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华人学生的快乐程度最低,假设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华人学生的得分只有3.3分,荷兰学生5.4分,巴西学生6.2分。这些数据显示,太多的孩子正淹没在“不快乐”中。
这些不快乐的孩子,让人忧心。另据了解,中国大陆有超过16%的大学生,出现了中度以上的情绪问题。
事实证明,造成年轻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各类心身疾病的高发,最大的诱因就是“不快乐”。
由此可见,“不快乐”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造成健康衰退,更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杀手,想要扼制这个“幸福杀手”,我们就要把快乐找回来。
因此,书中通过几个层面来探讨,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快乐”?
一般逻辑上的快乐,就像布里克曼和坎布贝尔两位学者在1971年提出的“享乐适应”概念——不管透过怎样强烈的刺激、生活经历多大的变化,人的快乐会很快回到定值;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越多越期待更多。然而,通过这种享乐方式追求到的快乐,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因此,这些人间的快乐,反而造就了我们的“不快乐”。就如佛经所言:“若众生所有苦主,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苦。”可以说,人们欲求无度,必然会令自己不断吞食“不快乐”的苦果。
虽然,我们知道欲望无止境,却依然契而不舍地追求。这种瞬间的快乐,就如同深渊一般,紧紧地凝视着我们。换言之,这些人间的快乐,就像其他情绪一样,都会有适应和耐受的特性,维持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就如杨博士所说:“身体的愉悦,就是这样生起、消退,一再循环不已。”
二、跳开一般逻辑的认知,与内在的自己建立联系
当我们对“不快乐的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快乐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为了避免跌入欲望的深渊,我们调整身心,与内在的自己建立联系。
因此,杨博士建议我们,改变习气,不要去压抑不快乐。而是要清醒地觉察、看到自己不快乐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或者全神贯注地笑等方式,来提高快乐的感受和觉知。
书中说:“我们的生命本身就带着一把通往身心快乐的钥匙,根本不需要苦苦寻找。”只是,我们把它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回这把通往快乐的钥匙?
首先,我们要跳出语言的意识,放下来自不同的“你”“我”“他”。这些,其实就是荣格所说的“原型”。我们一旦脱不开“我”或“集体我”的范围,便会迷失在自我认知的世界里。
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曾在1905年提出了“超个人心理学”理念,指的是一种彻底的实证主义,认为一个人知觉到的经验、客体全是由主体化出来的,本身没有独立的存在。
而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以及“我”,只是五官带来的经验的集合,和全面的真实相比,十分微小。只有超越这个“我”,才能带来对我和世界真正的理解,也会让个人的问题,得到完整的解答。
其次,我们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即我们的一般逻辑认识。不要存在主体和客体分离的意识,离开了局限意识,我们才会有一体意识,这些不是透过语言可以跳出来的。
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正好证明了语言和头脑的限制;并且,通过对超越“我“的探索,表达了人类是有很多无限的潜能。
对此,书中讲了旅日棒球选手王贞治,发挥全部身心潜能的故事。
在拜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的教导下,王贞治学会了在球赛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心理时空”。并且,他采用“金鸡独立”的打击姿势,结合“气”地觉察,以及等待的原则,让他在赛场上所向披靡,也让他带领的读卖巨人队,连续9年赢得了日本职棒全国冠军。
因为王贞治能够领悟到——等待、处于不动和无念头、思考和顾虑的奥妙,正是这种一体意识的转变,让他在不知不觉间轻松地发挥出“全部的生命潜能”。
这和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似乎是不合理的,且是跳出了一般的逻辑,它更不需要规划、筹备、打算和追求。
由此可知,生命的根和快乐,其实是落在了念头、没有动的空当。
而这种快乐,就是来自于意识的转变,并且是人人都能找到和拥有的,也远比大家想象的更加简单。
三、揭开快乐的真相,重建快乐家园
快乐原来如此简单,这种意识的转变,让我们领悟了什么是“一体”。
关于一体,纪伯伦在诗歌中如此表达:
“当你们快乐时,请审视自己的内心,你们会发现曾经的忧伤如今让你们快乐……
他们是一体的,他们一同降临,当其中一个单独与你同坐时,记住,另一个正在你的床上安歇。
的确,你们就像在忧伤与欢乐之间摇摆不定的天平。
只有当你们彻底空虚,你们才能平衡稳定。”
从前半段诗歌中,我们可以获知,快乐和忧伤本为一体。但这个一体,还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这种快乐也是无常的,不可靠的。
但纪伯伦最后指出,超脱于欢乐和忧伤,不要去定义,更不要去思考;做到了这些,两者才能平衡;只有跳出思维的陷阱,我们才能找到超越的快乐。
而这种超越的快乐,就是来自诗歌中所说的“空虚”,其意义如同佛学中所讲的“空”,也就是无思无想,不被世俗带偏。
这样的快乐似乎不合理,但杨博士却说:“假如把人间的小部分,也就是‘表面上的合理或理性’当作生命的一切,这本身都是大大的不理性,这一切本就是‘空’所组合的。”
这个“空”就如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可以生出分别的意识,以及数不清的变化。因此,所谓“一体”,一定是超过头脑的想象,它包括全部,以及“有”和“空”。
杨博士告诉我们,书中所引述的量子物理、场、奇点、黑洞、白洞等观念,只是作为从“有”理解到“空”的桥梁。
所有的学问,包括超个人心理学、正向心理学,乃至科学家对超越体验、心流、静坐等现象的探讨,最多只是把我们带到了生命的门口,并不能解答人生最大的目的——快乐。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找回人生的快乐?
按照杨博士的指导,使用两种方法,可以把快乐找回来:
一是透过“臣服”,以接受和提醒自己。让我懂,我感受到,我体会到,我用每一个细胞都领悟到一切,一切我所看到、闻到、体会到的世界……我是“在·觉·乐”。
二是通过随时随地的“参”,来修行、体察自心,常常提醒自己“我是谁?”“是谁不快乐?”可以说,没有一件事、一个念头、一个感触是“参”不了的。
就这样,我们一路“臣服”、“参”到底,直到找回生命本有的馈赠,也就是快乐的真相——它早就在生命里等着我们。
四、结语
生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难免会被影响和带离。没有关系,只要记得,随时釆用“臣服”和“参”的方法,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把外在所带来的念头、身份、认知剥掉,找回“我”这个核心。
那么,醒觉也就会紧随其后,从而不让我们偏离。当然,我们也就这样,跳出了一切业力的阻碍,让问题的根源得以消除。
因此,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样的创伤和灾难,又或是遭遇了多么大的生命萎缩或情绪反弹,都不要害怕。我们可以透过杨定一博士在《不合理的快乐》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去觉知自己,把生命本有的快乐找回来。
在寻找的路上,我们终会发现:这种快乐从未离开过自己,它看似不合理,却能让我们的生命活出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