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其品质、才能、气度)都可以让他在一方称王。
在孔子的观念里,君主位置的人并不等于天然就有相匹配的德行,关键要看是不是能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遵行道义。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啊,简约明快。仲弓说:若内心严肃认真而做事简约明快,这样对待他的人民,不也可以吗?如果内心简单而做事也简单,这不也太过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很对。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弟子当中谁是最为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有了过失及时改正,不会再犯第二次,很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可找不出这样的人了,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公西华要出使齐国去了。冉求替公西华的母亲请求补助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求请求再加点。孔子说:再给她一庾。结果冉求给了五秉。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出使,乘坐高头大马,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要救人的急难,而不是周济富人。
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比起锦上添花的事情,他更看重的是多做点雪中送炭的事情,也就是说给真正需要的人以帮助。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弟子原思是孔子的家政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辞谢了。孔子说:不必推辞,拿去和你的邻里乡党分享吧。
孔子帮助别人,是很讲究分寸的。而这种分寸感,几乎贯穿了他日常待人接物的全过程。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冉雍说:杂色的耕牛生的小牛犊子,一身纯正的赤红色皮色,牛角整齐,虽然(依惯例)不想用它来做祭礼上的祭品,可是山河的神灵能舍弃它吗?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他能做到很长时间里内心都不违背仁道。至于其他人嘛,就像太阳月亮每天升起落下一样,只是偶尔能达到这个高度而已。
知识点:
釜、庾和秉都是古代称粮食的单位。具体多少咱们不论,按照四书集注的解释,我全都换算成斗你就明白了:孔子说给一釜就是六斗四升,后来加了一庾总共八斗,可冉求自己掏腰包给了八百斗。
冉雍跟小牛犊有什么关系呢?理解这件事,你得知道两个背景:
第一,按照当时习惯,举行祭祀的时候,耕地的牛是不配做祭品的。但有例外,如果耕牛生的小牛犊毛色纯赤、牛角整齐,还是能拿来做祭品的。
第二,冉雍这个人出身不好,《孔子家语》里有一句话叫“生于不肖之父”,说明他爹不怎么样。
-----怎么理解“三月不违仁”的?一个人能做到时时处处都像个君子吗?
“三月不违仁”讲的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强调的是“其心”,所以这是一种自我的内在信念和要求。我想其深意应包含两点:一是把仁徳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吾日三省吾身”,以此来约束并检验自己的言行;二是把仁德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矢志不渝,长时间的去追求。
一个人做到时时处处都像个君子当然很难,但其内心若常怀“不违仁”之信念和要求,即使有错,我想也不失君子之风,因为信念在那里,追求在那里,方向自然不会有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