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被一些负面情绪所裹挟,我们要学着的不是如何把它们消灭,而是怎样和它们共处
有一个非常高级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回应
也许回应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是我们常常和他人之间的一些沟通,用在情绪的处理方式上面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空洞
然而,其实不回应的处理就是:你任情绪从你的大脑中穿梭,任它来去自如,从生成到消失
想象你站在心灵的十字路口,每种情绪都是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愤怒的跑车呼啸而来,焦虑的公交车缓慢爬行,委屈的自行车踽踽独行。
"不回应" 并非冷漠的拒绝,而是像交通警察般清醒地站在路中央
看见每辆车的型号(情绪类型)、速度(强度)和方向(触发点),却不追逐任何一辆车的轨迹。
这种觉察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情绪客体化"—— 将情绪视为独立于自我的客体。
当你发现"我在愤怒" 而非 "我很愤怒" 时,便在情绪与自我间建立了安全距离。
例如当你内心有情绪席卷而来的时候你可以以旁观者清的角度来提示自己:“我正在经历委屈的情绪”
瞬间你的心会很快的静下来,客观的去感受和看待此时状态
当理性回归,你便重新成为自己大脑的掌舵人。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你站在电影院看电影,情绪跟着剧情起伏,但心里清楚"这只是电影"。
当你对自己说"我正在经历 XX 情绪" 时,你就从情绪的 "演员" 变成了 "观众",既有喜怒哀乐,又不会真的被困在剧情里。
现在,你可以尝试着运用"我正在感到..." 的句式:
✓ 我正在感到委屈
✓ 我正在感到害怕
✓ 我正在感到被忽视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种视角转换能激活前额叶皮层,抑制杏仁核的情绪冲动反应。
然而,当你接受情绪的引诱则是会……
例如: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上放下手机准备入睡,突然回想起来:
1.跟领导谈话时的一些细节【潜在工作威胁】
2. 下班时同事意味深长的表情【社交猜疑】
3. 刚刚刷完短视频后的各种炸裂观点【价值观冲击】
全都来回在你的脑海中闪烁,如果你接受了这些其中某个想法的引诱则是会深入的去想:
1.同事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什么意思?难道他觉得我……
2.我和领导谈话的时候,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是不是认为我……
当碎片在你的脑海中播放的时候,你很容易越想越深,越想越崩溃,越想越糟糕,越来越控制不住的抓狂,甚至可能会在情绪主导下去做一些不理性的事情以此巩固自己内心缺失的安全感。陷入“情绪——瞎想——行为”的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问题就是这样瞎想出来的,所以何必如此焦灼呢
不妨学着不去喂养这些负面情绪,让它们降低在你的内心中的占比,也就慢慢构成不了什么影响了。
高境界者总是身上有静气,他们不仅能够做到不被外界影响,也能做到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心无杂念,不被情绪绑架,不受情绪的诱导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