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挑战3‖谈谈我“失败”的教育

文/梁树丽

早安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思考我失败的教育时刻,比如管理学生失败,教学上的错误等等,我相信我失败的教育有很多,毕竟我们都是在失败和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从98年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我有很多的教育故事,故事中有喜自然有悲。比如我教学成绩优秀过,但也考过倒数;我被学生喜欢,但也有学生讨厌;我很多时候赢得学生,但我也总是在赢了学生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并不能用成功或失败来定义,因为我总是感谢失败,毕竟失败教会我的比成功带给我的更多。

我一直相信教好自己的孩子是优,教好别人的孩子是秀,二者兼得方能成为优秀。

我们教不好别人的孩子不能算是失败,但前提是我们已经尽力,已经无愧于心,毕竟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是一粒微尘,除了我们之外,影响他们的老师有很多,影响他们的其他人有N个,所以我们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我们只管付出善意,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就好。

但我们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却总是让我们懊恼,这也是我们觉得自己很失败的根源,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身份在那,我们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我们面对其他孩子的时候总是缺少底气和说服力。

虽然现在不以分数论英雄,但分数却决定了一个的段位在哪里,所以我们很难说服自己忽略分数。

育人和育分并不矛盾,当育人成功的时候育分自然就会水涨船高,但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成绩来育人,毕竟成绩可以给学生自信心和心动力,所以很多事是没有固定顺序和对错的,有的只是我们的会选择。

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我们接受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自我反省的开始。

我真正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是从教我侄儿开始的,我为了他从初三毕业班直接去了八年级,我最初是设想是陪他一起学习,力争逆流而上。

但是我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孩子,侄儿并不是一个能静下心听课学习的孩子,他喜欢上课说话,喜欢做小动作等等,这些习惯决定了他课堂上根本无法安定,更无法静心学习。

我的课堂他会认真做好听课,但换了别的科目,他就不愿意装下去了,我每次去查看他上课听讲的时候,我总是会发现“惊喜”。

我和侄儿约好早上七点在办公室补习,我到了他却没到,找着他的时候已经是上课时间了,他不给我机会去为他额外付出。

我期待着改变侄儿,但教他两年也没改变什么,这是不是一个特别失败的案例,我父亲总是拿此事批评我,他说班上最调皮的孩子我都能降伏,为啥就教不好自己的侄儿呢?

父亲觉得我没有尽心,他哪里知道我除了苦口婆心,我还动了家法,但侄儿就是不爱学习,他从来没有多大改变。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后来的我也想明白了,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样子,哪怕这个样子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我们也要接受它,然后慢慢改变它的模样,让一切慢慢发生。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总盼着来一个机会,让孩子突然开窍,猛然顿悟,但哪有如此巧的事情,很多时候教会人的从来不是人,而是事。

我承认我的失败,我也接受自己的失败,所以在教学的路上,我从来都是怀着敬畏之心,走得战战兢兢,我知道我必须是一个终身成长者,我需要向书本要答案,向优秀的老师要答案。

我在想,虽然失败是常态,但是如果我有更多的智慧,我就会避免更多的失败,于是我开始读书,我开始在书中寻找灵感和答案,同时我也学会了以书为镜来反思自己,修正自己。

我开始用文字来记录失败,我开始写自己的失败故事,我不害怕被别人否定和嘲笑,对我来说,失败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以感恩之心来面对失败。

我知道自己棱角太多,我一不小心就会让别人受伤,所以我需要去打磨自己的棱角,这个过程虽然会让我痛苦,但人的改变恰恰就是从痛苦开始的。

唯有被刺痛,才会有挣扎的渴望。

我感恩我N次的失败的教育,它让我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学会“以人为本”思考我的教育,改变我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败恰恰是成功的开始,所以没有真正的失败,但有真正的成功。

感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