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9篇 《周南 汉广》
【原文阅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qiáo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参考】
南方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路途遥。
汉江滔滔宽又广,难以游泳到对岸。
江水悠悠长又长,木筏怎能渡过江。
地里杂草高又高,打柴还得割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难以游泳到对岸。
江水悠悠长又长,木筏怎能渡过江。
地里杂草高又高,打柴还得割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难以游泳到对岸。
江水悠悠长又长,木筏怎能渡过江。
【字词注释】
(1)南:不是泛指南方,而是指“周南”地区的南方,也就是江汉一带。
(2)休:止息也;
(3)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近似于《楚辞》中的“兮”,全诗的“思”都是如此。
(4)汉:指汉水。
(3)游女:潜行水中的女子。不是“遊玩”之“遊”,而是“游泳”的“游”。
(4)江:指长江。
(5)永:亦作漾或羕,水流很长。
(5)方:同“舫”,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6)翘翘:众也,秀起之貌。
(7)错薪:杂乱的柴草。
(8)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现在说的“翘楚”,就是从这里来的。
(9)秣(mò):喂马。
(10)蒌(lóu):草名,即蒌蒿。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樵夫唱的恋歌。一个青年樵夫,迷上了汉江上的一位美女。在砍柴的时候,高大的乔木和浩淼的江水引动了他的情思,想到心中爱慕却难以追求到的姑娘,无限惆怅,感伤咏叹不已,就唱出了这首荡气回肠的恋歌。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
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但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诗中用汉水和长江的宽广难渡,比喻爱情难以实现。苦恋追求,瞻望难及。
核心思想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从首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强烈的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关于后两章的描述,一种解读是青年幻想姑娘嫁给自己,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一种解读是幻想姑娘要嫁人了,自己做姑娘的仆人替她喂马拉车,表现出倾慕之情的深切。
不管是什么样的幻想,毕竟都是幻想,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个反复出现的感叹,是这首诗的绝妙处,这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让人感受那种情思缠绕无以解脱、满怀惆怅的愁绪。它所表达的那种恍然若失的感情,慢慢吟诵它,才能体会出来。
明代有人说:“《易》之妙,妙在象;《孟》之妙,妙在辩;《庄》之妙,妙在思;《诗》之妙,妙在情。”这首诗就是通过这样的一咏三叹,把那种一看就忘不了,要追又追不上,恋恋不舍却又克制守礼,这么一种委婉缠绵的感情,非常微妙地表达出来。此诗长歌浩叹,意境辽阔高远;即景取喻,妙如天成;反复吟唱,动人心肺。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所以,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汉广》学习的反思探讨】
《汉广》的主旨:樵夫恋歌还是军队诫歌
《毛诗序》说:“《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是说江汉之女,受文王教化,非礼不可求。这种囿于文王之化和后妃之德的曲解诗意,已经逐渐被人们放弃。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殊知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则自然天籁也。当其佳处,往往入神,有学士大夫所不及者。”这种观点切合诗意,被许多人认同,前文中对本诗就是按照这个角度解读的。
不过,学者李山根据文献和新的金文资料认为,《汉广》这首诗也是军歌,但它不是鼓励士气的,而是告诫在南方驻扎的要军人注意自己的纪律。这诗的大意是关乎军纪的,体现了礼乐的教育意义。因为有些军人仗着自己手里有武器、身高力壮出去欺负人家的女孩,诗人进行了告诫,说如果你欺负人就有人算计你。
从诗的内容来看,首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是告诫大家在南方的乔木底下不能休息。在遥远的三千年前,南方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北方人初到那儿,往往带有不少的恐惧、新奇,还有偏见。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说汉水两岸,甚至包括水面上、船只上,有些游女是不可求的。《关雎》中讲淑女是好词,但“游女”可就不一定了。《诗经》里其他地方提到的游女,也往往不是好女人。
接着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讲的是害处,你要是裸身去泅渡汉水,或者随便找个小木筏子去渡长江,可能有灭顶之灾,这跟前边“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就连上了,实际上都是劝诫。诗中反复说这几句,是告诫军人们要小心,水深得很,有危险。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是比喻句,这两句说你要割柴、打柴,要专门挑那些高大的。“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你要娶媳妇儿,先把迎亲的马用饲料喂好。这是讲做事有前提才有结果,要讲究手续。比喻合法的婚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己胡乱去做。下一章的意思大致相同。“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你要是割柴就割好的;你要娶媳妇,就先把迎亲的马喂好。
读到这儿,诗中暗含的意思就清楚了,这是从北方来的周家军队有人不守纪律跑到外边去欺负人家南方的女孩。据文献记载,周家在经营南方的时候是有驻军的,这些驻军不守纪律、不遵规矩,也会出于寂寞或者别的原因出去追逐人家的女孩,可能有人吃了亏。诗中反复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很含蓄,但强调如果不守法、不管不顾,可会有灭顶之灾。所以,诗中真真切切地反复告诫。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的观就是了解社会生活。很多文献里面都不会写周家军队在南方的作风问题、军纪问题,但这首诗含蓄地告诉我们,有这个问题。
当然,这首诗实际上是有偏向性的,它对南方有偏见,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对周家的军队不是斥责的口吻,而是教诲的口吻,警告他们不要吃亏,不要做错事,不要犯糊涂,这是一种偏爱,体现了诗人是站在周人的立场上写的。
【《诗经》相关的背景知识(9)】
《诗经》的语言、句法和韵律
《诗经》所使用的语言,既丰富而又多彩,用来绘景塑形、叙事表情,愈觉诗篇鲜明生动。有些词汇,经过几千年,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中央”、“休息”、“婚姻”、“艰难”等,而“尸位素餐”、“秋水伊人”、“高高在上”、“惩前毖后”等,也成为常用的成语了。这说明《诗经》的语言丰富精炼,且对我国民族语言发展有较大的贡献,成为研究古汉语者必读之书。
《诗经》的句法,主要是四言的,这可能受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制约。但到诗人情绪激昂时,也会突破常用的句式,如《伐檀》五、六、七、八言都有,《缁衣》中有一言句,《祈父》中有二言句,《君子于役》中有三言句,可见《诗经》的句法,有从一言到八言的变化。
《诗经》的韵律,是比较和谐悦耳的。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词、复句之妙,有顶真、排比之变,有兮、矣、只、思、斯、也之声。这些,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在用韵方面,也是比较复杂而又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