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初读《呼兰河传》,我读出的是萧红通过自己童年的视角,叙述在呼兰小城中生活经历的回忆,表达对童年、对祖父的怀念。然而当我再读、细读之时,却发现并不是如此简单。萧红在回忆和怀念中,以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家乡人和事,却深刻地写出了底层人民与善恶纠缠的人生,字里行间透着无奈而又无尽的悲悯,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残害。
多彩细腻的风土人情
在书中,萧红对呼兰河的描绘深深吸引着我。她以细腻的笔触,将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四季更替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由景入人,以典型人物讲述了呼兰小城人们凄惨的生活,最后写世事变迁。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看到了小城中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有绚丽无比,变化无限的火烧云;有充满生命气息的、童趣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金忽忽、亮通通的河灯;有热闹的、搭在沙滩上的野戏台子;有熙熙攘攘的娘娘庙会;有荒凉的家……
呼兰河是荒凉的,也是多彩的,这里有愚昧无知的底层百姓,也有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美与丑相互交织,突显人性的善与恶。
百姓的麻木、愚昧,呼兰河的荒凉
通过孩童看见的世界应该是未知而灿烂,但在作者的回忆里,呼兰河城是空虚的,家院子是荒凉的。呼兰河的人单调刻板的生活着,没有活力。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生活着;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也是在这空虚的小城里,原本天真活泼身体健康的小团圆媳妇,却被摧残折磨。她年纪轻轻就嫁到了呼兰河的一户人家,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小团圆媳妇性格开朗、大方,但婆婆的严厉管束和无端的指责让她倍感压抑。看到这部分,我感觉愤懑和压抑。将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大缸沸水给她洗澡,最终被折磨死去。整个过程,只有作者以孩童的视角提出疑问“小团圆媳妇没有生病”,没有人相信她。小团圆媳妇最为悲惨之处在于,许多人认为是在救她但其实是在杀害她。所有人都被愚昧蒙蔽了双眼,触目惊心的对比使呼兰河的空虚和麻木更加明显。
另一位重要角色——有二伯,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长工,在主人家长达一生的服役中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有二伯性格古怪、率直,常常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然而,在这些冲突背后,却透露出他对生活现实的无奈和对传统道德的质疑。通过有二伯这一形象,反映了封建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的扭曲和荼毒。
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是灰暗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但他们也许早已习惯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变得麻木不仁,臣服在封建的暴力下。萧红通过一个个呼兰河百姓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和扼杀。
陪伴与温暖化解苦难
书中最多最暖心的部分是萧红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生活。后花园中永远是纷繁热闹的景象——“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还有着慈爱的、娇惯他的祖父的陪伴。后花园不仅仅是萧红儿时的家,更是带给萧红温暖和爱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只有这里才是萧红生命的归依。
祖父对她的疼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她灰色的童年带来光亮与暖意。后花园的劳作,承载了两人太多的欢声笑语,父母带给萧红的创伤也在这一刻得到治愈。她对后花园的怀念旧同她怀念她的祖父一样,他们都构成了萧红温暖的童年,以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家的怀念。她在回忆时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不论前方道路如何、风雨多大,都以坚韧不拔的态度面对,用这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化解苦难。
回忆的最后,疼爱她的祖父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后花园里再无主人。呼兰河也没有她依恋的人了。但呼兰河的百姓一辈接着一辈,述说着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