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支教的小伙伴一起散步,校门口碰见本校的几位老师,于是结伴同行,由此开辟了一条新路。
由于人生地不熟,以往都出校门左拐,顺着大道溜一圈。公路两旁都是些落寞的店铺,极少有人光顾,偶尔店外有三五人聚在一起闲谈,以老人妇女居多。急驰而过的大货车,尖锐的鸣笛声里夹杂着阵阵灰尘,散步的体验感不佳。
今次,在本校老师的带领下,寻着一条田间小路。说是小路,却不是过去那种阡陌交通的泥泞小路,而是铺上了水泥的窄窄小道,串联起村中大部分房舍,形成条块状乡村聚落景观。这条小路从田间蜿蜒穿过,与小溪结伴一程,又调皮地跨过溪水,奔上小桥,来到民舍前张望,最后消失在远处的炊烟中……
本校老师中有位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她向我们回顾学校的辉煌历史,惋惜现在的发展局限,吐槽乡村教学的不易,抒发自己故土难离的情结。路上时不时会遇到农作的乡亲,她都能打上招呼,寒暄几句。路遇也在散步的一家,男的西装革履、女的气质优雅、小孩穿戴整洁,通过他们的闲聊知道,男士是本校退休老师,两夫妻现专职在城里帮女儿带小孩,此次是趁着中秋假期,带上孙儿回家小住一段时间。从两位的脸色和神情上,完全看不出已经是退休年纪,好山好水好心情确属养颜秘方。
溪水边碰到几位本校的女学生,嘻嘻哈哈地在水里鼓捣,上前一问,才知道她们在钓虾,兴奋地向我们展示战利品。我嘱咐她们注意安全,本校老师却毫不在意,说这里的学生从小习水性,玩水是天性,无需像城里孩子那样过度保护。
顺着小溪,来到一座葡萄园,兴致盎然地绕进去买葡萄,却没发现主人踪迹,旁边菜地浇水的大婶说主人一般都宅在园子深处侍弄葡萄架,可能干活太投入,没有发觉有人拜访。她热心地帮我们用方言呼唤,半响园内仍毫无动静,于是决定带我们去葡萄园主人家里。葡萄园女主人迎接了我们,是一个精瘦干练的老太太,语言利索,手脚麻利。我们说明了来意,她说家里没有现摘葡萄,却没急着带我们去葡萄园,和那位本村老师在门口的晒谷场上攀谈了起来。趁着她们闲聊的间隙,我打量这一座老式红砖屋,在周围一群瓷砖装饰的新式楼房的鲜亮衬托下,显出有故事的年代感。在他们的方言热聊中,约莫听出葡萄园主人是退休职工,城里有房,两个儿子清华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夫妻俩不习惯北京的气候,也不愿意呆在城里,退休后回了乡下老家,过起了田园生活。尽管退休工资足够他们生活,但闲不下来,76岁的老头架起了葡萄园,开启悠然又充实的退休生活。在返回葡萄园的路上,得知来买葡萄的一般都是熟人,现摘现卖,保证新鲜无污染。可惜老太太亲自出马,也找不到老头,老太太说自己不敢乱动老头的葡萄园,宝贝着呢,我们无功而返,约定下次再来。回首望向那座鹤立鸡群的葡萄园,猛然发现葡萄园层次分明,有的地方竟然架了两层,也不知道76岁的老头有怎样的热情和精力,造出这一方绿色的心灵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