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出书“浪漫期”: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上前行。
文质老师的《教师的“微革命”》第一条“革命”中说:教师需要阅读,需要从不同的媒体或者媒介物中去寻找真相,去探究真相,去获得自己的理解力。
我们教师需要寻找、探究并掌握所有从事教育所需的“真相”,用真相去从事“实事求是”的真教育。我们要做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我们就需要有极强的理解力,对社会、对教育、对家庭、对孩子成长规律、对生命教育等等的理解力。而这一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文质老师在这本书的《说读书》章节中有这么一个部分强调了“阅读可以培养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力”。
所以,阅读是最美的姿态,阅读是我们打开世界的心灵窗户。
也同样是文质老师的这一本卓著中的第六条“革命”,这样说到:坚持每天阅读,并与亲友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的使命》《日常教学的情调》去年10月份至今的共读、共写和共享,我们彼此倾听、我们彼此勉励、我们互为“战友”,从而相互帮助去寻找幸福的教育。一轮又一轮,一次又一次,我们在《教师的使命》中坚定了教育的信心;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情调》中滋生了教育情怀。有了信心、有了情怀,我想至少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足也。
三年来,类似的启发,类似的引领,类似的收获,甚至于说类似的教育思想的革新和飞跃,数不胜数。
《教师的“微革命”》第119页,有这么一个小标题《你每一年总要读一本书吧》。好像文质老师亲自在身边温和的提醒。对!我得读书、真正读书,从一本、两本......慢慢开始。
读书,读人,读己!这是教师成长的自渡之法。
每每谈到三年来我“读”文质老师及他的学习共同体;“读”他的和他引导的众多卓著;到现在的能简单地“读”自己。我都会感叹:如果三年前没有与文质老师和教育行走的相遇,我现在依然重复着二十多年来的枉为人师,我依然只能行走在有一定的理想但没有航向的乡村从教之道上。
我不敢说文质老师是我从教生涯中如此巨大改变的唯一,但我敢骄傲地说文质老师一定是我最最重要的那一位远方的导师和心中的偶像,当然此次千里相会后,我将尊敬地称他“师父”。
是啊,确实是我心目中最最重要的“师父”,是他让我知道“书”是怎么写成的,是他让我有勇气走向“出书”,是他引领我专业阅读,是他让我感受着“站在大师的肩上前行”。
第二,出书“精准期”: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奔跑。
阅读是输入、是积淀,有了一定的输入和积淀少不了输出和展现,否则就会失衡。最美的成长是阅读中思考、思考中写作、写作中阅读,不停轮回、相互促进。
在这里,我把出书的“精准期”归结为“专业写作”,用了“专业”来限定“写作”,这是出版的必要。
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以教育为志业”中说:以教育为志业,我们要把读写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工作来做。
于是,我加入了“常态”的共读,共读过大夏书系组织的《高手教师》,还有一直还在坚持分享点评的《教师的使命》《日常教学的情调》等等。“读好”是为了更好的“写好”,要“写好”也必须“读好”和“做好”。
于是,我也加入了“常态”的共写,开发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简书写作平台,以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后续项目“一起写吧挑战300天”为推动。迄今为止,圆满完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挑战,共写下近800篇计100万字的日更挑战文。
三年来,在两期的挑战中读书、反思、践行,从而不断去碰撞、去产生“写”的思想和素材,也在不停地“写”中去阅读探索、反思检索、践行求证。
每年365天,包括节假日,我要完成300天的挑战。我感受到真的不容易。两期共近400人次参与、有58人次胜利,确实真的不容易。
这样的坚持专业写作,没有了很多的应酬,没有了很多的娱乐,也没有了很多的“自由”。牺牲了众多的休息,养成了高度的自律。
每每听到文质老师关心的提醒我们:要以身体为重。我们更坚定了前行的信心。每天互相提醒、互相阅读日更文,互相点赞,互相勉励,更是互相取长补短。从艰难到适应,从适应到精进。
三年、两期以及第三期的过渡性挑战,我们似乎再也不能离开这样的“专业写作”,再也不能去割舍“站在自己的肩上奔跑”。
第三,出书“综合期”:专业编纂,站在众文的肩上飞翔。
出书是从“量”到“质”的飞跃,可以说没有前面所说的800篇挑战文的“量”也就不可能有50余篇书稿的“质”。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日更挑战文因为是每天即兴写作产物,所以难免文章的质量不够高。对已有文章的编纂,并且多至数十次的推敲,是出书不是秘诀的秘诀。只有不停地斟酌、打磨,不停地与教学实践相链接,才能产生适合教师阅读、指导教育教学的教育专著。
专业编纂,让我对写作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反思,进一步去解读身边的教育,进一步归结所获得或者产生的教育理念。它实现了写作的质的飞跃。
我们都知道,文质老师、钟杰老师他们的出书速度比我们读书的速度还快,这是几十年写作、几十年践行、几十年思考的结晶,我们刚刚起步,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