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就像一场无言的秋红,流水光阴也不过是梅花三弄。纵然水尽山穷,叶落成空,那老去的年华依旧可以风姿万种。不记得这一段文字来自那篇文章,但对于秋天的描述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970年10月底的一天,大队书记对我说,准备一下,明天到汤溪水库修建工程的公社工地指挥部报到。
汤溪水库是饶平县最大的水库,对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县里决定大修水库,加高加固水库的主坝和副坝,增加库容量,发挥水库更大的作用。
我知道,这是大队贫下中农对我的信任,因为一起到小山村插队的有17位知青,大队只点名派我去,我感到这是一种殊荣。
第2天,我跟着村里的民工来到工地,找到公社指挥部,指挥部的负责人是公社的陈副主任,他告诉我,他们是前2天来安营扎寨的,一个大帐篷,几张桌子,就是公社的指挥部,一共有10来个人,分3个组:宣传组、工务组、后勤组。他让我先到宣传组工作,并简单布置了任务。他告诉我,县总指挥部下达我们的任务是副坝的北侧某一段,20天完成,我们刚才测算了一下,只要我们安排得好,17天就能完成任务。你先写一条标语“奋斗十七天,坚决完成党委交给的任务!”贴在我们指挥部的帐篷外。
接下来几天的工作比较简单,白天到工地转转,把各大队工程进度、民工的好人好事写成广播稿,从临时安装的高音喇叭播出去,整个工地出现一片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
第5天,陈主任把我调到工务组,工务组的陆组长告诉我,工程进度很快,各个公社都在学大寨,都在拼命地干。他说:“我们要学习大寨人‘百里千担一亩苗’的抗旱精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我们要把汤溪水库加高加固,夺取农业大丰收。”他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体会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我问陆组长,我的任务是什么,他说,工务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计算各个大队的工程量和检查质量。计算工程量有两个办法:一是发牌子,一担土发一个牌子,40担折算为1立方土;二是丈量土坑,按照农民挖出来的坑,用长×宽×高的公式计算挖土的立方米。
在工务组的开头两天,组长让我发牌子,工作挺顺利。第3天,组长说,今天开始全部改用丈量土坑。我想,长×宽×高是立方体的计算公式,在高中就学过,今天用在工地上,也可算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在工务组领了皮尺、纸、笔等工具就上了工地,一看,傻了,原来,因为地形不同,农民挖的土坑,规则的少,不规则的多。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先找几个较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量了量,算了算。农民还没意见。可是量到一些不规则的土坑,农民的意见就来了,说我少给他们的土方数量。我跟他们解释,越解释越不通,竟然有几个气势汹汹围上来,想打人。我想,完了,现在是深夜12点左右,要到公社指挥部叫人又来不及……正在危急时刻,工务组的吴兄(当地人喜欢称兄不称哥)来了,见状,大吼一声,想造反?农民们给镇住了,没有动手,转而纷纷向吴兄告起我的状。吴兄说:“量错了,可以重来,但你们如果欺负人家是城里来的知青,那我就不客气。”说话锵锵有力。说完,吴兄告诉我,对不规则的土坑,要学会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就是把不规则的土坑分割成二个,或者三个、四个比较规则的形状,就可以丈量了。在旁边的农民听了,都说,吴兄说得对,还指着我的鼻子说:“就你笨。”
那时的汤溪水库,从全县调来的农民是人山人海,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县总指挥部向各公社指挥部发出通知。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农民工人数多少,安排上工地可以两班倒,也可以三班倒。我们钱东公社来的农民最多,所以安排三班倒,工务组人手不够,所以才让我一人顶班。
吴兄其实年龄比我大一、二岁而已,听说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但参加过很多水利工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今天幸亏他解了围,否则我就惨了。在回指挥部的路上,吴兄告诉我,是陆组长叫他来的。我心里真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我想,如果今后我当了老师,我一定要告诉学生:黑板上的立体几何和工地上的土坑并不是一模一样的,谨记,谨记。
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顺利了,在公社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各大队农民工的努力拼搏下,我们公社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明天就可以回家了。”农民们高兴地说。
回家路上,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慢慢地行驶,群山在车后慢慢的变小,拐了几个弯,主坝和副坝都在群山之中消失了,但水库工地上的17个昼夜,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