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9月1日,《苏菲的世界》第二十四期读会书,内容从p337-p355,浪漫主义。
今天娃晚上在家吃饭,小姑娘家里给了一兜湖蟹,我这就有点手忙脚乱了,眼看就要到7点半了,还没吃饭,就申请延迟半小时,结果清茶秒回:同意。雨言说太好了!她俩神同步,都正在敷面膜,今天都回娘家了,回来都很累,就这也还要读书。说是今天少讨论点内容,实际也还是没少,仍然超过了一个小时。雨言说这一读书,也不累了。看来读书还有缓解疲劳的功效。下面仍是摘抄讨论的部分内容:
浪漫主义可以说是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它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到了1850年以后,就不再有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受到美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认为,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会到“物自身”。
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的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作上帝。
因为艺术家创造自己的世界,就像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一样。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19世纪的前半叶,在德国许多欧洲地区都可见到现。兴盛蓬勃的都市文化。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通常是一些并不一定很认真读书的大学生。他们有一种明显的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有时会成警察或他们的房东为“庸俗市侩”,或甚至称他们是“敌人”。
1800年左右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事实上,我们可以称浪漫主义运动为欧洲的第一个学生运动。那些浪漫主义者有点像是150年后的嬉皮。
曾有人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整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物,留给那些俗人就行了。
做一个浪漫主义者,并不是没有危险的,他们的情绪通常都很强烈。
拜伦和雪莱都是所谓的恶魔派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生于1775年到1854年。他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二为一。
一般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称的普适性的浪漫主义,就是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这种浪漫主义最先兴起,尤其是在1800年左右,在耶那这个小镇上。另外一种被称为民族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内在潜能的有机体,就像自然与历史一样。
就像人家说的,告诉我你住在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
民族浪漫主义与一般性浪漫主义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民族与民间文化之中也像自然与艺术一样存在有世界精神。
童话故事是浪漫主义者理想中最完美的文学类型,就像剧场是巴洛克时期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一般。浪漫主义的哲学家将世界灵魂看成是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在梦般的情境下创造了世间的一切。哲学家费希特说,大自然源自一个更高的,无意识的想象力。谢林则明白在说,世界在上帝之内。他相信,上帝意识到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大自然中也有另外一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上帝也有他的黑暗面。
童话故事让作家可以自由自在的利用他那“创世的想象力”,但即使是这样的创造行为也并不一定完全是有意识的。作家可能会感觉到他的内心有一股力量驱策他,把一个故事写出来。他在写作时也许是处于一种被催眠般的恍恍惚惚的状态。(这一点,讨论半天,说了各自年轻时候的从未提及过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