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寓言
在您翻阅整部书之前,我为您准备了一篇小寓言:来自一个骰子上“3点”的反思。这个寓言最早写于2016年,彼时还仅仅处于“答案I”的阶段,只是强调了主体性视角的重要,因此,若想达到之前“序言8”预想的“寓途”效果,我们不免还需结合原始佛法“无我”观念来对其改造,以此来浅啖本书所阐述的永恒之道,尝鲜其中思维反转的味道。
巧合缘分、冥冥之中、似曾相识、命运安排、上天恩泽、我为何是我、我为何在这里、我为何是人、我为何存在、存在的本原是什么、自我意识产生的机理、生死是如何的、这一切何以可能、为何宇宙是这个样子、为何地球正好适合居住……,这些问题之所以得以产生,一个共性的原因是“我们居于已然发生的事实中回头看”的缘故。
来看这个掷骰子的例子:“有个人抛一个骰子,停下来一个3点,于是他想,为什么恰恰是个3点,不是别的呢?于是把骰子送给他朋友,自己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他朋友拿着骰子一抛,结果是个5点,于是也陷入了沉思,问为何恰恰是个5 点,不是别的呢?”。
这样的问题,乍一看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无意义,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诘问是一个很好的深入真相的契机。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思考掷骰子这件事的主体是谁。如果我们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主体是“掷骰子的人”,那就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而如果我们能转念认识到主体是这个“3点”,是“3点”在思考“为何是3点”,那就可以导向终极问题“自我能否永恒存在”。相比“掷骰子的人”和“骰子”,3点对于“能否总是3点?”这个问题更为关切,因为这直接事关3点自身的存在。
从这个寓言中我们首先发现第一个转念,居于不同视角发问会引发不一样的后果。只有从“3点”主观出发,我们才可以将“为何是3点、如何总是3点”这样的小问题转化为由3点所发出的哲学问题——“自我能否永恒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其“永生”问题,明显更加凸显主观对于自身不存在的担心,更加直指核心、切近根本,体现出超越生死、希冀永恒的终极关怀。
此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人类自古以来面对永生问题,几乎少有从“自我”视角发问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人如何永生?人类如何延续?”,而对“我如何永生、自我能否永恒存在”则难以启齿,个中缘由我们会在后续“导论”中展开阐述。在这里,我们一方面感叹一个普通的“3点”勇于发出终极之问,一方面也不妨再想一想,发问后会发生什么?按照惯常做法,许多人会跳出“3点”,到“骰子、掷骰子的人”这些“3点”背后的所谓“本体、本质、本源”那里寻求答案,想当然的认为“3点”是偶然的、非常态的、不稳固的,只有追问“骰子是谁掷的、骰子是谁制造的、骰子的材质、骰子有几面、骰子出3点的几率、骰子翻滚的模式、骰子的几何形态、骰子的数学规律”等等根源问题,才能找到永恒存在的依靠,但这种外求,终究会错失深入核心真相的机会。
其实,解决“自我永恒存在”问题的关键依然是要回到主观这里,古代圣贤并非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他们借神谕鞭策“认识自己”。但受经久亘古的原始神灵观念影响,更多人沿承依靠自己之外的“神我”,在近代之前普遍将灵魂看做真正的自我,这就导致人们离“自我”的真相渐行渐远。
然而,在古代东方产生出另外一种看待“自我”的方法。这种方法向主体内在直接探究“3点”的自我从何而来?这就是释迦牟尼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无我观”,这种观念得到了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应证,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哲学家的认可。现下,就让我们走进“无我之境”,看看这种“无我观”为何能够阐明“自我”。
这个无我的境地对于了解原始佛法《阿含经》的读者是很熟悉的。释祖用“诸法无我”言之凿凿的强调“无我”,阐明自我由五蕴和合而成,虚妄无所。我们来引用一段描述“无我”的情景:“自我意识并非随时随地一直保持着,它总是遇到状况才临时生起。人们总是误以为自己自有其性向喜恶,依此本具的喜恶而辨别感受,再依感受作反应,选择处境。但佛陀指出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恰好与人们的认为相反:众生是在遇到境界时才引起反应,反应之后感受随之生起,最后才依感受而设定喜恶之性向(也就是自我意识)。例如专注于手中工作的人,并不曾时时念著’我在工作’,很单纯地只是一件工作进行着,就和风吹得枝叶摇动或火烧得开水沸腾没两样。一旦因估计错误竟将事情搞砸了,才油然生起‘我真倒霉’或‘我怎么这么粗心,怎么连一点小事都办不好’的情绪,懊恼、自责甚至自卑,种种自我意识因此而生,事先并没有一个倒霉的或粗心、笨的我在工作。”
这一段用现代日常生活的示例描述“自我”随缘生起的情景,提示我们“3点”的自我其实就是来自某种状况——即关切“自我能否永恒存在”这一境界令“3点”自我升起。“无我观”明确反对实体大我和小我,这样的领悟,直到现代哲学时才有了相应观念——反形而上、反本体论、反本质的祛魅涓流在20世纪中后期缓缓形成哲学的主流。
至此,我们有了第二个转念点:“3点”求索自身终极问题的办法,并非通过依靠骰子、掷骰子的人、灵魂或更大外在靠山,也更不用再去求证人或骰子具有永恒属性,我们需要的仅是要转变思路,看清在3点发出“自我能否永恒存在”的当下,3点的“自我”临此问方才得以显现。
反转还没有完全结束,在此,我想要提示您的是,我们可以在这里再进行一次转念——看清“存在”也在这一问的当下显现。“存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概念,并非不言自明的,而是同“自我”一样,也是随缘生起、临缘显现的。
由此,我们完成了从本体向现象、从实在向意向的转念,包括“存在”在内的一切都纳入了缘起的范式。亦由此,我觉得具有原始佛法认知的读者,可以试着将“自我、存在皆临缘显现”的认知代入自己的认知。您或许很快便能得出以下启示:“自我能否永恒存在”并非通过依靠神、大我、精神、文明、宇宙等本体去实现,而是转变思路,看清“自我、存在”临此问之缘而显现——并非3点的自我“出去”探寻永恒存在依靠,而是发出永恒一问“当下”令3点的自我显现!
别急,反转还没结束,我们还需看清“自我”并非仅仅只在“自我永恒存在”一问处才显现,这一问可不是什么宇宙奇点大爆炸,各种怀揣意向的自我时刻都因各种缘在显现着、消散着,就像上面引用生活示例所展现的一样,各种境遇随时产生不同意向的自我。这“自我能否永恒存在”意向发出之缘,就如同无数缘起一样,如露如电,平常无奇。——相信读者此时会回想起之前见到的“答案IV”:“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发问则在,确知安心,不问无问,永远如此。……临永恒缘,生当下我,平凡如露,数见不鲜,众缘之一,不足为奇”。——可见“自我永恒存在”,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儿!
总之,以上便是结合“3点的反思”寓言进行的思考,从强调主观视角、到临缘现我,再到增加了对“存在临缘显在”的认知,最终,以寻常心看待“自我永恒存在”。有根缘之人或许看到这里即可了解本书要旨。
当然,有根缘之人亦能看出一个“不寻常”。此书至此先行向熟悉原始佛法的读者呈出了一条“执念满足的解决之道”——无我观既能带来解脱也能带来永恒——这是一条与释祖“止念离苦的解脱之道”同理异念的道路。或许,这也揭示了一个现实:菩提叶有两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