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圣治章第九
“圣治”就是讲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在孝道上升华发展,成其德教、行其政令、风行天下。
本章开篇就是曾子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联系前面《孝治章》,我们一般人听至此处,就会无比惊叹,一定会追问,为什么行孝会产生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但曾子不然,曾子转口问的是圣人之德,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这就可以看出,曾子的志向,是志在成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孝治天下”也不是他的目标,“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再怎么神奇的学问,他不动心。他只关注圣人之德。一般人没这个用心,就问不出这样的问题。“敢问”就是“我很冒昧地、诚惶诚恐地问,这个敢字,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一直是非常恭敬的;但他的问题又非常明确。读了《圣治章第九》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论语·为政篇》第5、6、7、8章,连续讲孝了。
这一章,在《孝经》中篇幅最长,分量也较重,我们分六个要点加以说明。
第一,指出孝是人最大的德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天地之性”的“性”字,与生养的“生”字义差不多,“天地之性”,就是天地之所生;也就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孔子的意思是说:“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曾子问得明确:“圣人之德,有没有超过孝的?孔子回答得也干脆,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邢昺《正义》上说,“性”是“生”的意思。天地生养万物,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为重大的了。意思是圣人了不起,也是从人开始起修,只要是人,身上也没有大于孝的德行。
为什么天地间人最尊贵?因为人可以法天则地、彰显天地之性。天永恒不变、恒常覆盖照明温暖万物,大地永恒不变、承载生养万物,人同样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则,就是从行孝开始,最终以圆满的孝心对待天下万物,照料万物。荀子曾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说:第一类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有气但没有生命。第二类草木,“草木有生而无知”,草木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第三类,“禽兽有知而无义”,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禽兽没有道义,不讲礼义廉耻、伦常关系。只有人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人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因此,人与万物相比,最珍贵之处在于人能够秉持道义。人有秉持道义的能力,孟子说“人畜之相差几稀”。动物也都有情感、有责任。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但反哺不是所动物都能做到。人类孝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反哺了,“能养不是孝”,孝是一种爱敬真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家族社会乃至世界的担当,人类可以透由行孝显发人性、圆满圣性、彰显天地之性。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阐述周公弘扬孝道,治理天下的圣德。“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意思是说:“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古礼认为,万物资始于乾,人伦资父为天。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然而,以父配天的礼节,却是从周公开始的。接着,孔子举出了周公施行圣治的具体事例。周公乃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孔子最为尊崇的圣人。他首开尊父配天之礼,体现了对父亲极其孝敬的心情,因而感动了四方,使四海之内的诸侯各以其职来助祭。
第三,揭示圣人以孝道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人性根源。《诵读本》的第三段的前半部分。这一段,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讲述尊崇、敬爱父亲的根由,强调人伦教育一定要在蒙幼之年及早进行,教之则明,不教则昧。“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从小在父母膝下玩耍时就产生了,待到长大成人,便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而教导他们敬的道理,依据子女对父母亲爱的天性而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肃惩戒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之所以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人类本性。说“其所因者本也”,这个本,就是孝。
第四,强调家族社会中父子关系的重大意义。第三段的中间半部分,意思是说,“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爱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儿子,既有君王般的尊严,又有慈父的恩爱,没有比这样的恩情更厚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