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村里的各家拉帮结派是个常态,秦家家主始终都是想以自己为中心的,这种观念局限于当年的地理阻隔,后来就拘泥于某种观念的鼓吹。有一段时间,“都是大家的,还分什么你的我的”的想法让秦家吃了些闷亏,但毕竟当时还是要靠村里的一个邻居大哥,索性就做了顺水人情,“宁予友邦,不予家贼”对这种事就说得比较直白。后来大哥的一个小弟逞能,非要把分家的兄弟收拾了,这样就招来了村委会的直接干预,让村长带了些帮手教训了这个小弟,这时的大哥怂恿秦家的家主下场,说一定全力以赴支持,再者秦家家主刚得了大位,也要回报一下,同时还能收拾一下家务,还能立威,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秦家付出了不少人命也只是帮这个小弟恢复了原状。在交了这个“投名状”后,大哥也确实施了不少恩惠,可是好景不长,大哥家换了新的家主,居然要和原来的对头勾搭,这让秦家家主有了自立门户想法,但最后却搞成了孤家寡人,只剩下一些要施舍的穷朋友围着自己转了,但秦家靠吃老本还是挺了些年头,也号称自己是村里的第三大哥。
秦家关起门来过起了日子,就是越来越苦,这时就想起要不再找个依靠吧、原来的大哥早就被骂得急了眼,不如也搭讪一下对头的大哥,没成想还有了“两厢情愿”的结果。当秦家也换了新的家主时,放下了原来穷横的架子,着急谋出一条挣钱养家的路子,这样依葫芦画瓢,也给新大哥交了“投名状”,就算撇清了吃回头草的嫌疑。这个家主还是眼光不错的,不久这个新大哥就实至名归当了村长,而那个老大哥破落了,秦家家主到村长家逛了一圈,非常触动,就和村长打商量,秦家有的是人啊,有啥脏活累活你们觉得不挣钱的活秦家可以包圆了,村长回复说,村里有个叫村贸会的组织,你可以申请加入啊,但毕竟是个正规组织,是有一些要求的,秦家家主见村长吐了口,也就一股脑儿的答应,说甭管啥条件,只要不影响我的家主地位就可以。
村贸会是个开放性组织,只要承诺会满足要求即可加入,这样秦家的吃苦耐劳的优势就发挥到了极致,村里的富户都也乐得捡了便宜,慢慢地,把好多费人费时的活都交给了秦家,秦家挣了不少钱,家里也开始大拆大修,搞了不少门面光鲜的事,这种“穷人乍富”的作派也让秦家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底是谁离不开谁啊?到底是谁占的便宜更多啊?于是就有了叫板翻身的想法,认为自己才是养活那些老富户的不可缺少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相互的撕扯,村长一拨的底气是,钱在自己手上,我花在哪不行啊,再说想挣钱养家的除了你秦家之外有的是,再说村贸会的规矩你秦家答应的痛快也没见落真张啊?不就是靠让自己家里人多吃苦砸低价吗,不和你玩了总行了吧?于是这个村委会变得名存实亡了,老富户们开始挑起新的摊子,但要求必须先满足条件才能加入,同时,老富户们也原来给秦家的活交给别家做,有的也开始自己做了。
其实、赚钱的大头始终都在秦家家主的小圈子里,大部分秦家下人只是喝了点剩汤,自从家主这么一膨胀,秦家下人们少了活计,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好在至少都是过惯苦日子的,不到饿死的地步也就忍着吧。说到底,秦家家主的“大哥”情节是有些尴尬的,和大哥玩着玩着,就觉得自己也是大哥了,不成想大哥让他自己玩去吧。这不,秦家家主油想起了了那些要救济的穷朋友了,把他们招到家里体会一下当准第二大哥的感觉,这里为什么说是准第二呢,还有那个破落的老大哥和他面和心不和地较劲呢!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