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从事动力精神医学的实务工作者共同认可的一项中心要旨是:基本上,我们和病人的相似之处远比相异之处要来得多;
病态的心理机制,其实不过是正常发展功能所援引的相同原则再加以延伸罢了。医病双方都是凡人,就如同病人有移情一样,治疗者也有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因为每一个眼下的关系,都是过往关系的新近增添物,所以说精神科医师的反移情和病人的移情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历程(两者都是无意识地将他人视为昔日的某人),也是合乎逻辑的。
自反移情概念之开始,业已历经了可观的演进(Hamilton1988;Kernberg 1965)。佛洛伊德(1912/1958)的狭义看法认为反移情是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或是分析师对病人移情作用的反应。这概念所隐含的想法,是指源自于分析师无意识中尚末消解的内在冲突浮现了出来。然而,温尼寇特(Winnicott 1949) 却在冶疗精神病病人以及严重人格疾患患者的时候,注意到另一种不同形式的反移情,他称之为客观的恨 (obiective hate),因为它不是来自治疗者尚末消解的无意识冲突,反而是治疗者在病人无法无天的时候一种自然的反应,基本上是客观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相似反应,是被病人找碴一般的行为所挑起。后者这种广义的反移情,是指治疗师面对病人时,有自觉且适切合宜的所有情绪反应,正如克恩伯格( Kernberg 1965) 所预料的,这种定义愈来愈被广为接受,尤其因为它正好描绘出严重人格疾患之治疗的独特之处,而治疗这类病人也愈来愈成为动力取向精神科医师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个定义有助于减轻反移情一词所具有的轻蔑意涵,即治疗者身上也有尚末化解的闲扰、也需要被治疗,同时用另一观念来取代它:视反移情为一种重要的诊断与治疗工具,可以把许许多多有关病人内在世界的事透露给治疗者。
反移情的定义还在演化当中,目前,它通常被认为同时含有狭义而极端、和广义而独特这两种特征。大多数的理论观点都视反移情为一种发生在临床工作者身上,医病双方共同创造出来的反应,一部分是来自临床工作者过往经验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则有一部分是被病人行为诱发的感受(Gabbard 1995)。某些情况下临床工作者本身的因素占绝大部分,而非病人;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刚好相反。反移情可以提供实贵的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病人的内在世界,但同时也是治疗的一项阻碍。
节选自《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格林·嘉宝医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