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搭建知识框架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崇尚“快餐文化”,通过互联网的高速网络接收各种信息的轰炸,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一问啥答案都给不出来。
我参加过很多社群,365读书陪伴营有一位让我佩服的老师,不过他还是喜欢让我们喊他门为大哥。问演讲稿怎么写?五大写作框架、十大写作技巧。分分钟就罗列出来。视频连线咨询某个问题,大哥翘下眉角你所发文的问题就被他口中的知识给解答。
两个人在互动的时候,为什么门为大哥可以迅速把想要的知识信手拈来呢?
这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碎片化学习的时代,碎片化学习并没有让自己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快”是第一属性。
“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简单、便捷。上高速有ETC、吃饭有外卖、查找问题以前是百度知道现在是小视频,“快”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点一下屏幕就行。这使我们看到的信息只是表层的东西,得到的答案并没有思考和沉淀的过程,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当有了自己的知识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的提取信息。单一的信息内容是一个点,把点联系起来构成网络,通过点和网的结合才能构建出所说的知识结构。
在接收新鲜内容的时候,会因为等到新知识感到喜悦,但这也是我们难以抑制刷短视频的原因之一。只需要手指轻轻一划,就可以获得新的信息打发无聊时间。如果习惯性碎片阅读,你的思考能力并不会得到提升,你的知识结构还是松散的,依然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就是为啥每天都在学但是依然毫无变化的根本原因:没有创建知识体系。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碎片化学习中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是什么?
高手通过碎片化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和结构,他们在自己的体系和结构上增砖添瓦。普通人的知识散乱没有体系,所以很多人不推荐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听书等方式进行学习,其实不是方法不对,只是不适合普通人。
高手通过这种方式能查缺补漏,而没有知识体系的普通人只能越学越乱。
其次,成年人的知识分类不一定是按照上学时候按学科来分类的,我们知识体系的分类方法如图所示:
第一类:通识类知识
最简单的知识只需要机械性的记忆。
例如:我们国家的名字是中国、1月1日是元旦、水多少度会沸腾、诸如此类的知识,以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永远无法记住全部的知识。
第二类:概念性知识
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
简单点的例如:告诉你猫、狗、鸡、鸭、车、轮船、飞机、手机、相机是啥,样子比较类似的应该是什么物种。
比较复杂点的例如:啥是帅哥靓女、胖的标准。
更抽象的概念:股权、期权、优先股、普通股、黑天鹅事件、新冠、等
通过归纳、总结、定义的知识,这些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一个一个的概念组成了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和结构,概念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深刻。
第三类:方法类知识
方法类知识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做事的套路和流程。
方法类知识就是教你如何做事的知识,如何思考及如何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要想到如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知道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有效沟通的三要素为:清晰的目的;达成共识;反馈。
写作五步法:1、审清题意;2、思维发散;3、谋划构思;
4、行文造句;5、润色修改。
SWOT分析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
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
方法类知识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你快速上手一个工作一个项目或者通过一些可靠的策略,能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些事物。
第四类:学科类知识
学科类的更好理解,比如心理学、数学、哲学、美术、计算机等等。
我们可以单独的一可分为一类,学科类是根据学习的方便性进行分类,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八法则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名称。
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
朱伦法则(Juran's Principle)
关键少数法则(Vital Few Rule)
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 Many Rule)
学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跟那个非常眼熟实际上它们就是一回事。
第五类:元知识。
估计你已经听过很多次这个名词,但是还是很多人太理解是怎么回事。
元知识就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元知识用来描述一类知识或知识集合所包含的内容、基本结构和一般特征,元知识是思想和意识的核心,通过元知识我们可以推演出现有的知识体系。
首先,对于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来讲,元知识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元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推导出现有的知识体系。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这就是你现有知识背后的本质。
知识可以通过元知识推导出现有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出元知识。
你可能也会很疑惑,知识分类有什么用呢?
很确定、肯定、负责人的告诉你用处极大,知识体系就像画一棵大树,先画树干再画枝干,枝干画好了才能慢慢往上面增加树叶,最终把个人知识体系丰富成茁壮成长的大树。
当你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后,你肯定会非常明确的知道现在学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学什么,而不是学了半天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学的是啥应该去学啥。
了解知识的分类,第二步就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步,从为什么开始,问问自己想管理哪些领域的知识。
第二步,收集阶段。利用笔记收集日常生活的碎片信息。
第三步,整理阶段。提炼知识的精华部分,并做相关输出。
第四步,分享阶段。分享是反复学习的过程,教授是最好的学习。
第五步,应用阶段。将知识和自身生活建立联系,思考如何实践。
第六步,创造阶段。让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链接,创造新的内容。
如果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那么你就超越了身边95%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