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一
伍子胥,楚国人,因其祖先敢于直谏,闻名于楚国。其父伍奢为太子太傅(老师)。
和哥哥伍尚不同,伍子胥性格刚烈,恩怨分明。父亲对他的评价则是:刚戾忍诟(性格刚烈,能忍受屈辱)。
这是个十分中肯的评价,从日后的事情看,伍子胥无愧这一评价。
楚平王派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名建)娶亲,这本是一件寻常的事情,但引发的后果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
后面的名人也将一一登场。这其中:有兵圣、有美人、有春秋五霸、也有卧薪尝胆的君王。
伍子胥的命运也发生转折,此后,复仇将伴他终生。
这一切,只因费无忌的一句话:“再给太子找别人吧。”(秦女绝美,王可自取)
由此得到楚平王宠幸的费无忌,也在担心将来太子即位会降罪自己。于是进献谗言以图废除太子。而伍奢直言进谏的后果便是身陷囹圄。
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魏无忌进言将其二子诓来,以绝后患。
“你们兄弟二人,如能随我觐见,你们的父亲还能活,不然必死”,
伍子胥对哥哥说道:
“现在进宫,我们父子三人都将殒命,大王无非是怕我们跑掉,不会给我们活路,不如逃去他国,以图后事。”
伍尚则平静的回道:
“这是父亲的心愿,也是为了家族的荣耀,不然将来大仇未报,我等偷生会被天下耻笑。”
伍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伍子胥,因为他相信弟弟一定能完成洗刷家族耻辱的重任。
总要有人留下来,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弟弟,靠你了。”
二
听闻儿子逃走的消息后,伍奢心情很复杂,因为他太清楚这个儿子的手段与性格。
出于对楚国的感情,他不敢想象日后故国会遭遇怎样的战乱与苦难。
很快,父子二人被处决,伍子胥也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前的太子早已逃亡他国,伍子胥决定投奔追随。
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好友申包胥,他乡遇故知,但此时的伍子胥却无欣喜之情。
“他日必将覆(亡)楚!”伍子胥坚定地对好友说道。
“勉之!子能覆(亡)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回复到。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拥抱、掉头,就此别过,各奔东西。
说实话,我很欣赏申包胥的品格,这是一个公私分明的好人。
你有着为了家族雪耻的信念,我也有我要守护的理想。
我不会出卖朋友,但也不会放弃国家的责任。
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从其志也。
“朋友,珍重!”
他没有为国除“贼”,斩除后患,也没有因为友情裹挟而叛国出逃,在朋友和国家两难的同时,保持了一份坦然。
这就是春秋时代独有的风骨和人文情怀。
多年后,两人当年的诺言一一实现。
三
这之后的几年,伍子胥在逃亡中度过,他也面临着抉择——复仇还是偷生?
当初的坚定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消磨。复仇很难,而且面对的还是一个国家。
很多事情当真正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仇恨能使一个人坚强,也会扭曲一个人的心性。
“此生唯有复仇!”
可惜这个时代还有一人,心性意志比他还要隐忍决绝。多年后卧薪尝胆终灭强吴。
在颠沛流离中伍子胥来到了吴国。这一路有因为通关而一夜白头,也有因为误解他人的善意而恼悔不已。
此时吴国的朝堂也是暗流涌动,简单说就是之前皇帝的人选兄弟四人依次登基,结果老四不愿当皇上,就让老三的儿子(吴王僚)。
老大的儿子(公子光)对此事颇有微词。而这一切被伍子胥看在眼里。
想要复仇就要攀附势力,而对国战争不是小事,不可能仅凭一面之词。
自己也是一身白衣,朝中无人,如不扶植新的势力上位,断不可能与楚国交战。
四
于是,专诸作为刺客被介绍给了公子光,为了刺杀吴王僚,这名刺客更是去进修了三个月的烤鱼,只因刺杀对象喜欢吃烤鱼。
后来,再一次宴会中,成功暗杀(刃透脊背)。这些也被司马迁写进《刺客列传》中。
自此,公子光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夫差的老爹),伐楚也就水到渠成。修城、练兵、备战。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此时,一个人的到来将为吴国伐楚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此前伍子胥曾经多次向吴王阖闾推荐此人,终得吴王同意,而此人也将自己在隐居时写的兵书带入宫内。
在与之探讨了军事政治等事后,吴王暗自称奇,遂拜为上将军。此人名叫孙武,一本《孙子兵法》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公元前512年,取舒地。次年,取六地。506年破楚国都城郢。楚国几近灭亡。
十六年前,当伍子胥慌忙出城时,甚至没来得及多看一眼故国。
而如今,城墙依旧,只是物是人非,不过现在没有时间触景伤怀。
“只差最后一步了!”
由于楚平王已死,当年那个秦女所生的孩子楚昭王也早已逃出城去。
多年的怒火需要发泄,但人已身死还要怎样报仇呢?
伍子胥留给后世一个毁誉参半的答案——鞭尸!
这个行为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的,至少史书上最著名的就这一次。
中国人讲究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人死灯灭,生前的恩怨情仇也应一一消散。
但伍子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既然死了,那就鞭尸!
后世评价,与我何干?
我只想说,非恨极不能至此!
五
很快,一个人进入了伍子胥的视野,这个人也将在未来改变他的命运
吴越本是世仇,伐楚十年后,吴王伐越,在战斗中阖闾脚趾受伤,不久伤重身亡,临死前告诫儿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封伍子胥为相国公,辅佐夫差。这时的夫差还很有血性,安排一些人在其每次经过时大声:“杀父之仇不敢忘”
两年后,困勾践于会稽山。勾践派文种重金贿赂夫差身边重臣求和。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但夫差还是接受了求和。
伍子胥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勾践和自己是一类人,都是可以为达目的不死不休,对于这种危险分子,越快铲除越好。
勾践这边则是卧薪尝胆,对待吴国,又是进献西施,又是贿赂重臣。
而夫差也越来越讨厌这个天天耳边聒噪的老头。终于有一天赐给了伍子胥一把长剑。
可叹的是,伍子胥也没能逃脱父兄的命运,父子三人接被谗言所害。
十一年后,勾践攻破吴国都城,吴亡。夫差悔恨不听子胥之言,自刎身亡。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有慧眼识人的眼光,有隐忍多年的魄力。
为报私仇敢于引兵讨伐故国,为了冤屈也能下毒誓诅咒自己为之奋斗的一切。
敢作敢当,快意恩仇。受其无妄之灾敢于奋起反击。即使面对的是庙堂之上的君王,也丝毫不改其志。
这样的人,可以称其为:烈丈夫!
但他又因为私仇,引敌国军队,屠戮凌辱故国人民,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这些百姓的后人是否也要向他复仇?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我钦佩他的坚忍,但并不向往。
一个被仇恨驱使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