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书上这个标题表面看起来让人很困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难道不应该是让他们抓紧时间更多的学习才对吗?为什么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呢?尤其当下看到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让家长们都铆足了劲的给孩子们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课外辅导培训班。但是,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却说,孩子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观点。
苏氏认为: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该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由时间?是放任不管式的自由时间吗?
自由时间,这里指为孩子们安排合理的、丰富的智力生活,根据脑力劳动的特点劳逸结合,让孩子不要整天坐在教室里不停歇地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让大脑处于疲劳状态。
对于学校来说,是通过作息制度来调控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午孩子们进行紧张、激烈的脑力劳动,那么下半天就应该是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读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科学小组,去大自然中观察和劳动等。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浪费时间呢?它有什么意义吗?
下半天进行的脑力劳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
我们要正确理解这里所说的自由时间,实质上来说,是将课堂理论和生活实践结合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孩子们将课堂学到的理论、概念、真理等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同时,下半天的自由支配时间里,可以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特点,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儿童参加。如果儿童在参与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情绪高涨,这样一种状态有助于提升大脑机能,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自己想要做事情的斗志,在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最终取得成功。
这样来看,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知识的内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反观当下,几乎大部分小学的课程表设计都是以语文和数学为主,音乐、美术、体育、画画等陶冶人情操,让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所谓副课,上课的次数非常少。闺女经常和我抱怨,每次上音乐或科学或其他副课的时候,数学老师就会和同学们说,老师生病请假了,改为数学课或者语文课。于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主旋律。这样的安排何其枯燥乏味。孩子们丧失了自由支配时间,靠不断刷题取得的成绩,还能保持多久?我不禁在头脑里冒出更多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