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教学勇气》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中的《关上门的教学》和《对话的新主题》两篇文章,受益匪浅。特别在开始看到怀特说到:“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以及永不会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受震撼,也陷入了沉思。这一阶段我又迷失了自己,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上懈怠了很多。其实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其他方面的时候,我们自我成长的脚步就会慢下来。但是当我们关注自我成长的时候,其他方面的工作可能就做不好。但是,怀特先生的这句话却让我倍感惭愧,在自我学习成长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干好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我却把工作和自我的成长对立了起来,这就是我认知的局限性和偷懒的借口。
现在想来是自从上一次孩子不舒服住院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的,我开始关注与家人的关系和班级孩子的学习。所以在自我学习、读书和写作方面懈怠了。这都是心态的原因造成的,正像怀特先生说的那样,人这一生只有学习这东西最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不断践行,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远。
帕尔默博士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老师是否也可以在教与学这一伟大事物上与学生一起探究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思考的课题,而且帕尔默老师说起促进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来。这也让我想起来从2017年开始我参加互加计划,一下子开阔了视野,慢慢地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先后链接了各种教育公益组织,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仰和理想,我想这就是帕尔默老师说到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我们开始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感知学习的独特魅力,这也是那时候开始我每天坚持读书写作的原因,在读书写作中不断反思成长。
但是依然很惭愧的是我的自我成长和对孩子的教学虽然有了一些联系,例如开始对话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是我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这一块还是受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变化很小,很多时候我还是用最简单的教授法上课,虽然也关注孩子回答问题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还是居于表面的多。这是我做的很不好的地方,就像帕尔默博士说的那样当我们关上门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感受到教育的神圣而是放松的时候,我们本身对于教育的敬畏就没有了,我们怎么去陪伴孩子探寻伟大事物呢?
我们要走出我们的城堡,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和优秀的老师在一起研究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这才是教师应该有的样子,但是也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我们需要勇气,剖析自己的勇气,向别人展示我们的缺点,并且针对这些缺点去改正我们身上的一些教育顽疾的行为。
所以帕尔默博士建议我们一定要坐下来,要深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可要学会与学生创建学习的共同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让他们渴望学习成长,找到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价值和乐趣。正想帕尔默博士说的那样优质的教育来源于我们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我们如何做到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条路上最坚定的做法就是要不断学习成长,而作为老师我们只有在阅读中,在教学实践中去与孩子链接,与教育链接,构建新的学习成长共同体,这样才是能够让教育真正发生。
另外帕尔默博士还和我们提出,我们一定要学会在教学中看见孩子看,看见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更要走进自己的心灵,真正认识我们作为老师的神圣,对教育、对孩子、对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敬畏,对生命更要充满敬畏,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灵魂,面对的是一个个可以奔赴美好的人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和他们共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