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文坛巨星玛丽亚,而她,正是书中那个被遗弃的婴孩。
1964年,尚在襁褓中的她只有8个月大,便被父母遗弃在罗马一处公园的草坪上,之后双双跳河自尽。
这本书就是玛丽亚长大后探寻自己身世之谜的过程,解开那个困扰她一生的疑问:一个母亲怎么能抛下她的孩子然后自杀?

50年来,她一边与身份、出身的法律障碍搏斗,一边搜集档案资料,重回母亲生活过的地方,试图还原母亲短短29年的人生轨迹,也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
她想知道,母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绝境,才会做出“遗弃孩子再赴死”的选择。
翻开露西娅的人生,从小不被父母喜欢,作为家里的第4个女孩,甚至还招致父母的怨恨。
1959年,22岁的她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
经历了七年被殴打、被羞辱、经常吃不饱饭的地狱般婚姻,让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被痛苦践踏的地方。
可在当时的意大利,法律严禁离婚,擅自逃离夫家会被判处刑罚,等待她的便是牢狱之灾。
后来,她爱上了一个来村里干活的泥瓦匠,当她决心带着腹中的孩子逃离这段不幸婚姻时,他们被当成罪犯全国通缉。
走投无路之下,这对恋人策划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死亡计划——遗弃女儿,然后双双自杀。
他们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引发社会轰动,让女儿能被更富有的家庭收养,获得他们拼尽全力也无法提供的安稳生活。
读到这里,心情难免沉重。这哪里是“遗弃”,分明是一位母亲在绝境里,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换得的最后一丝生机。

露西娅的悲剧,从来不是个例,她是20世纪中期意大利底层女性的缩影,是父权、夫权、法律与偏见共同围猎下的牺牲品。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出逃的苏敏阿姨”,在与丈夫多年的婚姻里,她同样忍受着精神与情感的双重压抑。
默默养大女儿、带大外孙,直到再也无法忽视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最终驾驶着房车独自出走,为自己活一次。
苏敏与露西娅,隔着时空与地域,却有着相似的内核——都是女性在压迫中对“自我”的艰难唤醒。
只是苏敏有幸生活在一个更包容的时代,得以亲手改写自己的人生;而露西娅,却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不仅了入围意大利文坛最高奖项斯特雷加奖的决选名单,还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

它早已超越了寻亲故事的范畴:是女儿写给母亲的深情告白,也是女性时代反抗父权与偏见的有力证词;是对底层女性困境的真实记录。
它让我们看见,“母亲”“尊严”与“自由”背后沉重的代价,它更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意大利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让我们直面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合上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露西娅29年的短暂人生,更是无数像她一样被时代淹没的女性。
玛丽亚用50年的寻踪,不仅为自己找回了身世,更让无数像露西娅一样被时代遗忘的女性,终于拥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而我们,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读懂露西娅的故事,也是在为每一位女性的自由与尊严,多增添一份力量。
让更多女性不必再经历“逃离”的痛苦,能从容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