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院长督导了三个案例,大体如下。
案例 一.有个女孩上大学了,但已辍学两年了,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不愿出门,医生诊断为重焦虑症 。
她说自己没安全感。
奶奶对她说:“你不在家时,我每天都想着你,挂念你。”这样确立了她的安全感后,亲戚帮她找了份工作,她非常敏感、多疑,几乎每天都有不良情绪。老板脸色不好看,她怀疑是否因为她不好;别人在一块说话,她怀疑人家孤立她,疑心店员说她坏话……
生活背景:她还没满月,父母就离婚了,她从小由奶奶带大。众人都觉得她可怜,奶奶、姑姑、爸爸及后妈都宠着她,几乎她要啥给啥,但她却疑心所有人都想抛弃她。平时学习很好,但自理能力差 。
原因:家人的过度关注使她获益,她不想成长、改变,沉浸在症状里。她抓住了家人内疚的弱点,用症状控制家人 。
建议:家人不能一味过度同情、纵容她,要看到她有力量的部分,给她赋能,激励她自信 ,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 。
案例二.自己老是没有安全感,怕被人议论,总讨好别人,自己吃了亏,也不敢吭声。如自己在楼上晒被子,拾被子时看到楼下老太太在浇花,担心自己一拍被子,灰尘落下,老太太会埋怨。再如亲戚来家里,她让亲戚帮忙收拾东西,结果他们不经她允许,拿走了她许多东西,她虽不乐意,却不敢表现出生气来,怕得罪他们。
问:一遇到这种事就害怕、恐惧,为什么 ?
生活背景:家庭生活较穷困,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多年,亲戚、邻居一般不与他们来往。起初,她像母亲一样爱发脾气,现在改了很多,但老是怕这怕那。
建议:有这种害怕心理是正常的,这是缺乏自信,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以后在生活中,要边怕边做。有时要学会拒绝,敢于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慢慢就会成长起来的 。
案例三.一个妈妈不会爱自己,给自己买贵重品就愧疚,为儿子买却心甘情愿,为什么 ?
生活背景:她是再婚家庭,儿子是地与前夫所生,现已27岁,工作了 。她给孩子买东西,孩子说:“你要多爱自己,每天开心一些 。”
建议:舍得给孩儿子买东西是一种补偿心理,觉得对不住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工作了,应适时与孩子分离。要清楚你的爱是自己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了。母亲过度的关注,控制了孩子,让孩子不舒服,所以他逃离了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修关系就是修自己 。最好的关系不仅是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