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所谓看得起看不起叔本华,但是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很“尴尬”。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哲学界中,想要名留青史,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理论必须具有极端性,因为只有极端,才有转折意义。
而叔本华的哲学,尴尬就尴尬在,他前有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而后有尼采,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而他就处于一种中介意义,导致给了他人做嫁衣。
从叔本华哲学的论述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意识到传统的理性主义已经难以为继,所以他意识到了理性不是绝对的,所谓绝对理性恰恰是黑格尔式的“骗人的话”,但是他却胆子太小。
他却试图回到康德的模式,并且他导致他的哲学体系,显得保守。这种保守性就体现在,一方面他强调理性或表象背后是盲目的意志,实际上这个观点已经颠覆了理性主义的目的论秩序和理性秩序的要求。但是他胆子太小,他又认为表象世界或意志的客体化,是呈现出目的论的秩序的。所以他引入柏拉图的理念论去调和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理性主义者看他不满意,非理性主义者看他也不满意的尴尬境地。
而尼采之所以成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就是尼采把意志推到了极端化的状态,所以尼采那里完全颠覆了目的论体系,强调永恒轮回。
所以,哲学史只需要一个“康德”,却不需要另外一个康德的模仿者。这就是叔本华的悲剧所在,其实叔本华是有其哲学意义的,但是由于他所处的哲学逻辑的位置,导致他非常尴尬,他无法回到理性主义,而更极端的非理性却不接纳他。
所以现代哲学和古典哲学,都没有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