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妈在教同学们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有一些感慨。
很多家长来报名小说阅读课的时候会提出:他们之前也参加过小说阅读课,但是不是像猫妈这样的,他们一本书要读很长时间,参加的课程也会分好几节进行具体讲解。
一本小说到底要读多久?一门小说阅读课到底要上多长时间?怎样才算是把一本书好好读完?
在猫妈的经典课程25本书里,最厚的一本书,比如《愤怒的葡萄》,《基督山伯爵》、《名利场》等,最多就花3节课,满打满算不过4个星期,如果有的同学比较懒惰,掐头去尾的话,其实只有两个星期。
10节课上完一本书和3节课上完一本书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同学在课后自习所花费的时间更多!
我们无论在哪一门课上的学习,最后追求的,或者说人生永远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自学!
说实话,让猫妈来教小说阅读,别说一本书讲10节课了,我细细地给你讲,20节课都非常笃定。但是有这个必要吗?
猫妈这里来举个例子:
所有的小说,猫妈在开始讲课前都已经布置了阅读和相关的思维导图的书面作业。在讲课前如果不是很长的书,必须全部读完,如果是长篇,可以暂缓,但是也必须完成至少1/3;然后就是把相关的思维导图都完成。
现在的学生,别说思维导图了,就是读个书都不会来听从你的要求的。
书都不读的,那来上什么课?
小说阅读开始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就是猫妈布置的思维导图的部分,这些准备工作是帮助理解小说的思想、布局、构思的。然后有的同学搞反了,借口说自己小说没有完成,所以思维导图肯定是不会去做的。
难免哪些算是小说阅读的准备工作呢?
对于作者的了解 —— 说出来不相信吧,有的孩子读完一本小说了,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除了作者的姓名之外、国籍、出生地、所处的时代都非常重要:美国文学中很多作者都有某某裔的抬头,比如著名的Toni Morrison《宠儿》的作者,是非裔美国作家;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家Gary Soto是墨西哥裔美国作家;而我们非常喜欢的《喜福会》的作者Amy Tan是华裔美国作家。很多作家因为出身背景的关系,作品中都会出现相应的社会文化;如果按照大类分的话,我们要学习的文学作品除美国文学之外,还有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而在英国文学中,当属莎士比亚作品和维多利亚文学最具代表性。
有的文学作品有时代特点,有历史背景,所以了解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就以上世纪2-3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咆哮时代”为背景;而像《愤怒的葡萄》就是妥妥的讲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我们在读《动物庄园》的时候,如果没有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话,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篇荒诞的中篇小说罢了。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是阅读的一个重点,我们都说俄国文学中的人名够长够难记了是吧,很多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必须有一个人物关系列表来进行梳理,不相信大家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不画一个大观园里的族谱就搞得清谁是谁了。
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从网上查到,并且在阅读之前就整理好。这是真正读懂小说的第一步。
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忽略这些,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上课花一个小时来讲这些的话,是不是很浪费?
更有甚者的就是有的同学根本不读小说的,每次课上老师都先要把第几章到第几章的故事大概讲述一下,让同学们有个初步印象。
说实话,这种课猫妈闭着眼睛都能上。又轻松,又拖延时间,增加了课时就是增加了效益和收入。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猫妈的强迫在短时期内读完小说的意图,其实不读书就是不读书,战线拖得长还是不读书。或者就是同学们的被动读书——自己在家不读的,到老师这里来听故事。如果家长们是抱着“上课听书了总比在家都不读书的好”的想法,那猫妈只能抱歉了。我是来培养同学的读书能力的,不是让你舒舒服服上课来听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