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充满着贵族的骄傲和饱受争议的“仁义”情怀,但最终战争失败,可谓是丢人丢到了老家。其人受伤,其国一蹶不振。
“泓水之战”的意义在于,标志着"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诡诈奇谋"悄然兴起。
那么,是谁开了"兵者诡道也"的先河呢?晋文公,这个毫无争议的春秋霸主。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不得志的时候,曾颠沛流离很多国家,先后途经齐国、曹国、宋国、魏国、郑国、楚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位,振兴了晋国。
晋文公一生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有辅佐重臣狐偃、赵衰等,有礼遇君王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等,但最让他感动的是宋襄公。
大约在公元前642年左右,刚刚经历曹公羞辱的晋文公,只好步入宋国境内。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自然不会对重耳熟视无睹,以国君待之,金银细软、美女好酒尽情奉上,有多高的礼遇就给多高的礼遇,“就差没有嫁老婆了”。
但,重耳与兹甫(宋襄公)这两位春秋时期锋芒显露的君王,自宋国一别就再也没有机缘相见了。
公元前638年,宋楚在泓水交战,宋襄公受伤后死于非命。宋成公继位国君。
宋成公因慑于楚国淫威,以与楚修好而图安逸立国。
就在宋与楚两国交好之际,晋国迅速崛起,晋文公在尊王、攘夷、平乱中凸显的霸主雄风。本就与楚国有杀父之仇的宋成公,决定弃楚投晋,宋国因此成为晋国的同盟国。
这下惹怒了楚成王,成王决定举兵伐宋,一来教训一下这个朝三暮四的宋成公,一来也想敲打一下晋文公,看看晋文公是否是个言而有信之人。
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在晋文公重耳大逃亡之际,他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便出门远迎,置郢都安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
《春秋》记载:有一天,楚成王和重耳对饮,楚王就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成王又说:“虽然,何以报我?”重耳就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这段对话大致意思是,楚成王问重耳,你要是回国当了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能到晋国的物品都是您玩儿剩下的。我能拿什么来报答您啊?楚王又说,话是这么个话,但你也该表示表示吧。重耳就说,我能回国当上国君,两国兵戈相见之时,我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你还不满意我的诚意,咱再交战也不迟。
重耳说这话的时候,他不一定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回国继位,更不可能是为日后的“城濮之战”进行战略布局。城濮位于现在的山东鄄城西南一带。
然而,城濮之战真的来了。
公元前634年,因宋国归晋,楚王一怒之下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伐宋,宋国向晋告急。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借道于卫,进而伐楚国的盟国曹国,迫使楚国救曹,从而达到晋国救宋的目的。但是楚国为了一图中原,舍曹于不顾,继续围困宋国,还命大夫申叔攻打齐国的谷邑。
晋国趁楚国战事多发之际,顺势收降了曹国,还一同将卫国收为小弟。
楚成王见晋军破曹降卫,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就退回申邑(在河南南阳市),命令大夫申叔撤出攻占齐国的谷邑(今山东东阿),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围宋的军队。
但令尹子玉一向骄傲,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荣耀,一意孤行,拒不撤兵。无奈楚成王又向子玉增派援军。等到救兵的子玉,一边继续围困宋国,一边派使者赶往曹卫两国,原乡联合曹卫一起攻打宋国,不想曹卫的使者却赶到楚国军营,面见子玉说,我们已经归降了晋国。
子玉这才知道曹卫已经离心离德,勃然大怒,说我辛辛苦苦坚持到底攻打宋国,就是为了救你们的,你们却被晋国策反了。于是一声令下,向晋军发起攻击。
晋文公得知子玉已被激怒,命大军撤退说,当年我在楚国时,向楚王作下承诺,如果有一天楚国与晋国交战,我愿退避三舍,以报楚王恩遇。
前632年4月,晋国大军连续撤退90里,在城濮安营扎寨。
子玉追到城濮,向晋文公递交请战。晋文公回复称,我从未敢忘记楚王给予的恩惠,不敢与楚王为敌,无奈撤军至此!您作为贵国的令尹到目前还不肯原谅我们,那我们明日清晨再会吧!
第二天清早,先轸、郤溱率领中军,护卫在文公,狐毛、狐偃领上军居右,栾枝、胥臣帅下军居左。楚国令尹子玉亲将中军,子西将左军,,子上将右军。晋楚三军对垒,城濮之战拉开帷幕。
大战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拖着树枝向后败退,洋装着败阵。楚军果然上当,奋勇直追,却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楚军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楚军大败,令尹子玉自杀。
城濮之战,得到了周襄王的首肯,奠定了晋国霸主地位,也开辟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