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根本遵循。基层公务员要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深刻认识“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更加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
减“形式”不减“落实”。精简文件会议,释放“指尖负担”、规范示范达标等举措,减少了台账厚度、会议长度、表格“浓度”,为基层公务员、干部释放了活力动能。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减负不减责任、不减落实,为基层公务员松绑更要注重为实干加力,让有想法、敢担当的干部真正投入到为民服务上。各级组织要引导基层公务员、干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多扑下身子,多接接地气,倾听基层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真心为群众着想,把减负腾出的时间、空间放在思考如何为民服务上。群众有所呼,我们有所应,着眼拆迁安置、 垃圾分类、小区改造等群众关切,发布“攻坚克难”“为 民解忧”等实战 课题,让基层公务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将责任感进一步转化为奋 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工作动力。
减“压力”不减“动力”。要切实把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下来、频次统筹好,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让基层“该干什么”变得更清晰。定好了方向就抓紧干,各级组织要紧抓考核管理,牢牢牵住考核的“牛鼻子”,不搞平衡照顾、体现考核区分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是基层公务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基石,深入一线了解干部担当情况,以实绩实效评判干部担当作为能力,用“辛苦指数”换取当地的发展指数、民生的幸福指数。
减“负担”不减“关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干部成长是一项长期工程,在规范借调的同时,更要主动关心基层干部的锻炼成长,营造友善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干部的快速成长搭桥铺路。各级组织要围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公务员、干部培训教育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形式让其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长才干;开设“干部大井堂”,搭建互相学习平台,用生动的实际经验,消除干部“本领恐慌”。在基层治理、项目攻坚等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长期扎根乡镇的基层干部予以重用,并优先推选为先进典型,激发基层干部荣誉感、使命感,使基层干部一心一意抓发展、心无旁骛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