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能以華相交。生者幾無矣。故物道興而人道龢,德奉等而國氣彰。
(1) 幾:jǐ,“几”的繁体。
(2) 興:xīng,“兴”的繁体。
(3) 龢:hé,同“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崇尚外在的德,因此如大道之德。下德之人自居有德,所以无大道之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为之,下德之人顺应自然故意为之,上仁者爱人而为之但无私心,上义者有意而故意为之,上礼者有意为之而无人回应。所以,不奉行“道”而后关注“德”,无“德”而后才有“仁”,无“仁”而后才有“义”,无义而后才有“礼”。当需要“礼”的时候,薄信寡义,祸乱即将开始。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是以智取巧,是愚昧的根源。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释文:
天地之间不能仅仅通过物质表面的华丽来交流,万物生命的气息也不会这样交流。因此物产丰盛则人道和谐,当道德被平等地奉行时,国家的风气就会明显地展现出来。
之子也,入生之舍。之生也,入死之門。之易也,入果之牖。之變也,入化之方。之則也,以常得矣。之式也,以則用之。故萬物之生有其數,存有其度,受有所艮,用有所極。數者容受纳耐,艮有其度也。
(1) 牖:yǒu,窗户。
(2) 變:biàn,见“变”。
(3) 極:jí,见“极”。
《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驾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五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的结合是怎样的。 鬼臾区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阴阳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
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
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在深远的宇宙空间,产生无穷尽的变化。
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互相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
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为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释文:
孕育是生命的开始,而后终将步入死亡。万物发展先由简单逐步变成成熟,万物变化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常规才是恒常不变的真理,根据规律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因此,万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度、范围和极限。数可以容纳万物,但也有一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