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解晓翠
阅读《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一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第一、遇到的问题很简单,但是感觉用新的技巧处理起来比较难。例如,简单的刷牙,偶尔给你来一巴掌,随便扔垃圾等等,固有的处理方法与新的技巧相抗衡。
第二、虽然学习了新的技巧,但遇到孩子问题时,又会不自觉的回到了原始状态。我的孩子晚上睡觉很晚,我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疲惫,孩子此刻还是很激动,不愿睡觉,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的急躁,没有耐心,苦心劝说之下效果很差。这已经有两次!
第三、技巧用起来跟生疏,对孩子的问题把握不清楚,不知道用什么技巧。
第四、技巧用过了,期待的结果缺没有。
但是,直到我阅读到最后,——孩子们的母语,我恍然大悟了!
书中的作者说“我们用新方法和孩子说话时,舌头就像是不听使唤似的,学习一门新语言并不容易,至少改掉口音就很难,但对我们的孩子,这会成为他们的母语。”
她的话让我反思起来:我的孩子不到三岁,通常情况下睡觉有固定的时间,但是偶尔会因为睡觉问题弄得不高兴。有一次孩子爸爸忙碌了好久,需要睡午觉,孩子却大吵大闹,我很闹心,准备骂一下让他安静下来,不过我这样做了:“宝贝儿,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睡觉,但是爸爸需要睡觉,我们需要悄悄的,同时给了孩子一个动作“嘘”,他看了看我,瞪着小眼睛,感觉好像哪里不一样!紧跟着也做了同样的一个手势“嘘”。我摸了摸孩子的脑袋,给了一个肯定的眼神。之后我发现他比我还认真,像个小警察,我稍微有些声音,他就一个“嘘”。我好惊奇啊,我的“嘘”孩子也学会了,而且用了起来。
他的话成功的应验在我的孩子身上,孩子们能很自然的说出这种新语言。这些新语言会成为孩子们的母语。
将新语言内化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断地努力尝试,不知道到底见效了没有。但是不知到什么时候,就能看到它的效果。
以前,我们遇到孩子问题不会去想那个技巧,现在虽然对新的技巧有些生疏,但会仔细去想,有时候还会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
当孩子快要受到伤害时,通常我会大声大叫,给出指示语言,甚至用麻利的动作动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是现在面对孩子的特殊情况我能淡定一些,冷静思考,慢慢等待,总能收获一些从未有过的惊喜!
亲自纠正孩子错误,告诉孩子怎么做,好像自己犯了错一样。但是,现在却是能自然走开,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孩子。
2—3岁的孩子,正是摸爬滚打探索世界的时候,孩子上窜下跳会弄得我们神经衰弱。怕孩子收到伤害,我们大多会选择禁止,呵斥,恐吓等手段。我现在的做法让我的妈妈看了,她说“我都快被你家孩子吓破胆了,你还能坐住?”,呵呵,其实我心里知道,这是我将新的技巧内化的结果。
冰箱里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总有探索不完的想法。孩子不到三岁,够不着,怎么办呢?他开始端了一个小板凳,自己准备上去,我想大声制止害怕他受到伤害,还是控住了自己,看看他怎么办?他重新拿了一个比较高的板凳,还是够不着?然后又选择了第三个更高的板凳,终于打开了最上面的一层,他大声的朝我喊到“妈妈,妈妈”小眼睛里充满了惊喜。我这时也是万分感叹,和他一样欣喜!我做到了,我做到了我从没做过的事情,而且成功了!
此刻,我已明白,改变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很难,但我正在逐渐的把学到的新原则、新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摒弃过去的不良习惯,培养出好的习惯。在不断的融会贯通中实现目标,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目标:
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
体谅他人的感受;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
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在教育的路上,心有所向,努力成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