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30秒ko事件,是传武的问题?还是自己没练到家?

传统武术的模式套路,也是大致可以分为“演法、练法、打法”三个层次的。

演法,顾名思义,有点像套招一样,演练、表演,套路技巧很好看,但是基本无伤害力量。


练法,是帮助习武者如何学会发力,强调基本功,要勤学苦练,形成肌肉记忆,比如动作和力量的搭配,“招数和内劲”的结合,这个层次练好了,习武者体格、力量都会增强很多。


而对手不是木桩子,即便练再好,能一脚踢断木桩,对手也不可能不躲不闪随便挨打啊,所以打法是讲究在面对对手的闪躲和还击时,如何把练法聚集的力量打击到对手身上。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


只有两者结合,练武者的体质力量和抗击打能力被高度强化了,同时在面对对手的灵活走位躲闪和还击时能够做到“制敌”,这才能有比武取胜的可能。


毕竟比武较劲不是打人机,不然干脆就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踢木桩子好了,何必还搞两人上擂台比武?


现在是演法横行,练法都很少了,更别提打法了,以至于武术很多都成了广播体操一样的套路,广播体操强身健体可以,打人能有威力吗?

丑功夫,俊把式。

看上去很好看的套路,不一定有威力,真实能有伤害的打人技巧,看上去也不怎么眼花缭乱,不具备武打电影的动作美感。


杨露禅当年的太极,是真的能打,所以不少清朝的王宫贵胄们都慕名前来学习。但是太极里面打人的技巧属于内幕,这不能轻易传人,再加上王宫贵胄们也不是练家子,各自身板也都比较娇贵。

练武很吃苦的,这些达官贵人,吃得了苦吗?

杨的儿子心里有数,因此为了便于学习并且防止受伤,所以他在太极基础上,把各路动作变慢,然后就可以一板一眼教给他们。


可是别忘了,任何能打人的武术,一定不可能是慢的,慢的动作怎么打人?


所以传下来很多的太极,其实都是给改良变化之后,弄慢了,看上去很好看,人人都可以练,可以强身健体。


至于能不能在实战中打败对手,可想而知。


更何况,马老师这些传武大师们,平时净打徒弟了,徒弟们配合的也好,再加上刻意吹捧——“师傅您打的真好”、“师傅您这化劲不错”、“师傅我挡不住飞出去了”……


时间久了,人被吹捧得多了,自己都忘了自己能不能打了,真以为自己能打了!

还没催眠别人呢,先把自己催眠了。

结果一上场才发现,自己练的和实战搏击术,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跟对面的那位五十岁的搏斗教练交手时,在力量和速度上都不是一个频率,慢的都跟不上对方的拳头,怎么做到“接化发”啊?

对方一拳打过来,要么格挡,要么躲闪,要么圆融化解借力反击,当然第三种,能做到了那真是高手了。


原本据说对手应该是一位李大师,年龄相仿,也是一位精通形意拳的大师,听说更是擅长奇门遁甲、易经、施工、岐黄之术、风水等等各项技能的奇人


但是这位李大师在体重上,重了十公斤,认为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上场了也是胜之不武,因此弃权了,主办方无奈之下,这才找到了那位格斗教练上场代替。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原本一场波澜不惊的形意拳比赛,弄出了轰动全网的效应。


当然马老师在被连续击倒后,居然没受伤,说明平时的训练,强身健体效果还是有的,但是“打法”上的技巧,就不用再多提了。


扯点玄幻的,接化发的技巧要领,颇有些武侠里的的移花接玉,但是移花接玉使出来的时候,使用者自身的动作节奏,是不可能慢的,而且力量也不可能小于对方,否则无法拨、挡回对方的攻势。


或许各路传武大师们,如果真能把这一套力量动作练到家,也许真可以复刻出奇迹——“软接对手拳头,圆融化解、顺势反击。”


真应了那个梗,顺风张真人,逆风马老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