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个人观察常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观察者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2.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系统地收集观察结果所形成的科学研究属于一种权威。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所以是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来源。
3.依靠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来源时应注意:
1)在科学刊物上发表文章不能保证一切;
2)着重关注研究成果的可验证/重复性;
3)研究发现只能算支持结论,不是证明;
4)科学报告难免会夹杂严重的主观因素;
5)研究的“事实”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
6)研究环境与现实世界的偏差超出预期;
4.当我们客观评价研究结论时,请不要在有些结论中强求确定性,这是一种谬误。
5.很多公开发表的普遍概括都需要进一步检查,看看有没有可能出现过度概括的情况。只有对那些和我们在研究中探索过的情况类似的人群或事件,我们才能加以概括。
6.选取样本(抽样)的方式对判断我们能在多大范围内进行概括至关重要。样本必须具备足够大的覆盖率、多样性和随机性。否则就会导致“以偏概全”谬误。
7.因为概念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所以研究结论只有对所选择的测量方法而言才是合适的。可以提问:“测量方法的满意度怎么样?有没有其他测量方法?”
8.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真实的态度。
9.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例如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10.类比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悉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未知特征的结论。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要注意留意这一现象。
11.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需要关注: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方式。2)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相关性。
12.错误类比谬误:因为如下错误假设:因为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13.要评价专家观点,应该让思维领先,情感随后,尽量使用理性思考。你之所以相信这个观点是因为它已经被理由和证据所证明,而不是因为你感觉它是对的。
14.互联网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部分人收集证据的方式,让我们获得的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我们应该仔细考虑收集到的证据,并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同时还应该花点时间去查看一下资料的原始来源。
一行精华:
要评价专家观点,应该让思维领先,情感随后,尽量使用理性思考。
样本必须具备足够大的覆盖率、多样性和随机性。
感受,启发,行动:
用批判性思维去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通过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普遍概括、抽样调查、类比论证等手段得出的信息,我们必须从各个纬度进行质疑,并有选择性的接受。包括并不限于涉及范围、环境条件、主观程度、潜藏引导倾向等。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保持理性,让系统2/慢思维来主导整个分析过程,直到最终付诸行动。